新闻动态

RCME学术研讨会:保险与就医选择:传统结构估计与拓展

  

  2022年12月23日晚,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RCME)举办线上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庄晨博士作了题为“保险与就医选择:传统结构估计与拓展”的学术分享,讲座由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秦雪征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龙,中心青年研究学者张玲、李紫繁、郭泰鼎、袁洛琪、王盈斐、王奕松,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高爽等参与了此次讨论。

  

 

  

  庄晨博士首先介绍了保险选择的传统结构估计框架。结构估计对数据要求较高,需自始至终多环节数据;结构估计与理论的结合也较紧密,如Handel and Kolstad (2015)以最大化常风险规避系数的预期效用函数作为保险选择的理论框架。相应地,结构估计可以获得简约估计难以计算的参数,如风险规避系数等。紧接着,庄晨博士介绍了结构估计的实证模型。通过对效用引入随机冲击并作分布假设,研究者可以推导出理论上的保险选择概率,再据此结合实际保险选择可以估计模型参数。在计算选择概率时需要计算预期效用,实证中可使用就医数据估计经验分布,以此确定各类型投保人的潜在就医自付费分布。

  

  从估计方法来看,庄晨博士介绍了结构估计的传统方法及拓展。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时会遇到多种数值模拟问题,因此需采用更多样的估计方式。庄晨博士介绍了使用模拟似然函数(simulated likelihood)计算选择概率的方法,并对模拟退火(simulated annealing)、概率平滑化(smoothed accept-reject)、自助法(bootstrap)等技术拓展进行了分享。从政策建议的角度,放宽保险选择所带来的投保人福利变化,和道德风险引发的社会医疗资源浪费之间,存在权衡取舍。两者的数值都难以通过简约估计得到,而结构估计则可通过反事实分析得出。在介绍传统估计框架后,庄晨博士还介绍了引入惯性(inertia)、麻烦成本(hassle cost)和信息摩擦(information friction)等的模型拓展。秦雪征教授和李晓龙教授也讨论了在中国如何理解保险选择,如何在研究中使用结构估计思想,以及和《健康中国2030》创新性结合的潜在研究主题等。

  

  讲座过程中,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各位研究员及青年学者积极参与互动,与主讲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讲座在热烈的学术讨论气氛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王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