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吴泽南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4海外论坛暨第四届欧洲论坛

 

  

       2024年8月4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4海外论坛暨第四届欧洲论坛在英国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与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联合主办,以“技术革新浪潮下的中欧经济合作(China-EU Economic Cooperation amid the Wav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技术革新浪潮下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其为世界各国合作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研讨技术革新浪潮下的中欧经济与合作发展前景。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邀请了牛津大学瓦德汉学院副教授弗朗切斯科·萨内蒂(Francesco Zanetti),牛津大学全球卫生政策伙伴关系研究主席、奥利尔学院经济学研究员安德鲁·法罗(Andrew Farlow)博士,剑桥大学经济学研究主任、理事机构研究员查尔斯·罗迪(Charles Roddie)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梁远宁、何珮恩(Christian Payne Hennigan),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钟文、助理教授张博骁作为主讲人发表演讲。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党委副书记宋芳秀,院长助理、长聘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吴泽南,院长助理李晓丹,长聘教授赵留彦,助理教授兼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李少然,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占明,副教授郭伯威、卢昂荻等专家学者出席。论坛由吴泽南、郭伯威联席主持。

  

  

  吴泽南副教授、郭伯威副教授主持论坛

  

  董志勇首先发表了开幕致辞。他表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物联网等创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重塑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中欧深度合作显得尤其重要。北京大学一直致力于搭建中欧增进互信、深化合作的桥梁,努力发挥在中欧合作中的独特作用,积极与欧洲国家大学和组织开展合作,促进人文和教育交流。自2018年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每年定期举办系列海外论坛,为海内外知名学者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高端平台,为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国际对话贡献力量,此次论坛将是一次重要的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有望促进中欧学界进一步合作交流。

  

  

  董志勇教授致辞

 

  随后,陈占明发表致辞。他首先对参会学者表示欢迎,并对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表示感谢。陈占明指出,技术革新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跨领域、跨国界的合作在此背景下意义重大,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力求不断创新发展并致力于营造多样化的学术环境,培养优秀杰出青年。他希望未来能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建立密切联系并深入开展更多合作,为中英友谊贡献力量,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陈占明教授致辞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牛津大学瓦德汉学院副教授弗朗切斯科·萨内蒂(Francesco Zanetti)通过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定量研究贸易冲击在供应链传导的时滞效应和溢出效应,为企业调整供应链策略、政府制定贸易政策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供应链中断背景下,货币紧缩政策能以较低的实际经济活动成本抑制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钟文从长期动态角度探究我国劳动收入占比U型结构演化的原因。他将⾼低技能异质性引⼊标准的宏观⽣产函数中,通过构建劳动力技能结构并扩展任务偏向性技术进步的理论模型,定量评估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由下降到上升的关键因素。

  

  全球卫生政策伙伴关系研究主席、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经济学研究员安德鲁·法罗(Andrew Farlow)博士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的应用,并分析了临床评估机制的框架。他认为,技术进步将使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而深入,研究者可以聚焦数据共享、隐私保护、安全存储、政策制度等角度有效控制其潜在风险。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梁远宁通过采用准实验设计方法及数据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地方经济生产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她进一步指出,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技术革新引领的新时代背景下,中欧经济合作有望能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剑桥大学经济学研究主任、理事机构研究员查尔斯·罗迪(Charles Roddie)博士聚焦技术创新在经济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对交互式图表的教学结果测试,对比理解型教学与处理型教学的效果,研究了如何提升经济学教育中的知识可视化、解释能力及学生理解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张博骁助理教授分享了他与谢伦裕教授、赵宇恒助理教授合作的中国对非援助和投资长期影响的研究,利用详实的微观和宏观数据,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对外贸易、居民福利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对非援助和投资的影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何珮恩(Christian Payne Hennigan)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研究中国杠杆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他指出,面对杠杆驱动型增长的挑战,中国需采取综合措施优化债务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欧洲⾓度看,不断变化的全球贸易架构和中国政策的延续意味着更⼤的贸易压⼒,需要更好的政策创新。

  

  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就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前景、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与全球贸易的影响、中欧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潜在合作机会等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近年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积极走出国门,在海外举办了一系列“经济学院海外论坛”,讲述中国发展故事,介绍中国经济政策,推动中国经济研究和经济理论与世界学术共同体的融合,在将自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学院的方向上迈出了新的步伐。目前,经济学院已成功举办两届北美论坛、四届欧洲论坛、一届东南亚论坛,有效连接了中外学者和政商界人士共同探讨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学术和政策问题。本次论坛汇聚了全球顶尖学者共话技术革新浪潮下的中欧经济与合作发展前景,为师生接触国际前沿研究成果,促进中欧学术界沟通交流,推动国际新型知识社区建设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会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