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吴泽南长聘教授主持经济学顶刊主编圆桌论坛

  

  2024年12月13日下午,经济学顶刊主编圆桌论坛在经济学院307会议室举行。讲座由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吴泽南长聘教授主持,参加与谈的嘉宾有(按姓名拼音排序):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双聘讲座教授、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美国经济评论》联席主编Pietro Ortoleva,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教授、《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高凌云,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计量经济学报》主编洪永淼,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长聘副教授、《经济科学》副主编李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经济科学》副主编刘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长聘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杰青、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和《经济学报》副主编翁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经济学(季刊)》和《经济科学》副主编杨汝岱。校内外百余名听众现场聆听,参与交流讨论。

  

  圆桌讨论现场

  

  吴泽南指出,为了促进北京大学师生与顶级经济学期刊主编之间的交流,经济学院推出“国际顶刊主编讲坛”系列讲座活动。目前,学院已经邀请到经济学五大刊物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以及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等顶级学术期刊在任的主编或联席主编来院交流并开设讲座。他表示,非常荣幸邀请到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的主编共襄盛举,并逐一介绍了与谈嘉宾。

  

  吴泽南主持

  

  Pietro Ortoleva分享了论文写作的两大关键原则。他表示,年轻学者往往希望论文是完美的,但事实上,任何一篇论文都有改进空间;因此,承认论文的缺陷,并把重点放在清晰地表达核心观点才是成功的关键。另外,经济学论文应力求简洁、避免冗余,过长的篇幅会让审稿人失去耐心;简单直接的文章往往更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应在文章开头就快速切入主题,避免不必要的铺陈。在研究方向的选择方面,年轻学者不必强求跟风热点,而是追求自身热爱的方向。

  

  

  Pietro Ortoleva发言

 

  高凌云则从期刊的使命出发,分享了期刊如何保持高水平的审稿标准,并探讨了期刊如何吸引优秀的学术投稿。他强调,期刊希望以学术贡献为标准,公正对待稿件,审稿不应受领域、范式或文章长度的限制。《世界经济》希望帮助年轻学者成长,并且为读者与作者提供对话平台,通过数据公开实现学术透明,减少信息不对称。

  

  

  

  高凌云发言

  

  洪永淼分享了《计量经济学报》的定位与发展,表示《计量经济学报》偏好通过严谨的量化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相关稿件。他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的发表数量增加,但国内学者在国际学术范式的理解和运用上仍存在不足,在经济学训练方面仍有欠缺。关于如何选择研究课题,洪永淼强调,学生应通过广泛、系统的文献阅读来积累研究灵感,应抓住自主选题的机会,以培养独立的研究能力。最后,他提到,写作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要借助讲座、会议和审稿反馈不断完善文章。

 

  

  洪永淼发言

  

  李博分享了自己的学术体会和对期刊投稿的独到见解。他首先表明《经济科学》期刊欢迎各领域的学术文章,并会为投稿者提供高效和高质量的审稿意见。在投稿方面,李博表示,文章风格是否适合期刊偏好和文章的质量同样重要,投稿者应在投稿前充分了解目标期刊的偏好和特色,使自己的文章与期刊更加匹配。他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AI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突破,未来有可能推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革新,因此,李博鼓励年轻学者积极拥抱先进技术,提升研究的效率和创新性。此外,他还提出,由于AI的黑盒性和随机性,如何验证和信任相关研究成果是学术界未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李博发言

  

  刘冲也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于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尽管大语言模型技术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仍然缺乏统一的研究范式,需要注意研究的可复制性和技术使用的合理性问题,例如,在不同时间给出相同提示词,得到的回复可能不同、搜索出的最优解可能不同。他提到,有些学者已经做出了AI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应用相关工作,包括AI辅助参数选择、参数范围预测等,是一些值得参考的尝试。

  

  

  刘冲发言

  

  翁翕分享了学术研究的相关建议。首先,研究的品味至关重要,这要求学者对研究领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文献阅读进行积累,并与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相结合。其次,他指出,理论思维对实证研究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最后,翁翕提到,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其研究成果应能经得起不同观点的审视,积极分享研究成果、参加会议并不断打磨文章,能极大地提升研究质量。

  

  

  翁翕发言

  

  杨汝岱首先从期刊编辑的角度分享了《经济学(季刊)》《经济科学》等期刊评判优秀稿件的标准:创造新的知识,采用科学的方法创造这些知识,并且所创造的知识应具有意义。接着,他强调一味学习技术、阅读文献并不足以做出有意义的研究,学者必须具备设计和搭建研究框架的思维。年轻学者需要致力于做出扎实的理论研究,不要盲目追逐热点。最后,杨汝岱表示,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有条理的思维是学术交流不可或缺的素质,只有通过清晰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杨汝岱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