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延礼:立足全局,登高望远,进一步推动保险业改革创新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周延礼
女士们、先生们, 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第十一届“北大赛瑟论坛”。这次论坛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为主题,汇聚政、商、学各界朋友,探讨我国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十分契合我国乃至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体现了“北大赛瑟论坛”立足“干保险想全局”的学术视野,值得学习借鉴。为此,我想讲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第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是时代发展永恒的主题,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有问题的重要举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经过调整改革融合已进入了均衡发展阶段,但是世界经济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稳定、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当前,美国经济复苏动力强劲但压力也不少,前期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正逐步退出,但恢复常态仍需要时间;尽管欧元区金融形势已渡过了最危险时期,但经济仍然比较低迷;日本超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经济初步走出通缩,但解决政府债务负担过重问题,不是短期的事情,能否真正进入持续复苏轨道,尚待观察。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内部结构问题凸显,不仅经济增速下滑,还出现了局部金融动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开局总体平稳,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算目标范围,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GDP在7.5左右。 回顾历史,金融危机前十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经济体,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分享人口红利、内部改革红利,全球化红利得到充分释放,为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创造了辉煌的十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化减速甚至出现局部逆转,一些经济体内部的体制机制缺陷,包括经济结构性的问题,质量效益不协调的问题,带来收入分配不公、金融市场扭曲、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等固有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如果改革滞后,治理失效,监管不到位,调控不及时就容易出现经济、金融和社会问题并发症,进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美国的页岩气能源革命、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和大数据应用等,正在快速弥补美国劳动力成本的劣势,制造业出现回流美国势头,但是要形成生产力尚需时日。可以说,应对全球经济及金融固有的风险,调控内部结构性的矛盾,欧美等经济体都使尽浑身的招数,制定所谓新的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如TPP和TTIP等,已达到其发展利益的考虑。这些新情况表明,欧美在宏观决策、基础研究、人才培育、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等多方面,仍然有着它的优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从较为封闭落后的国家,一跃发展成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制造业总量和进出口总量全球第一、国际影响力快速增强的大国,这是近代全球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但不可否认,我国自身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开始凸显,比如:经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企业创新不足、实体经济债务率高企、全社会资本回报率下降等,这些问题正在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前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不是来源于持续的生产要素投入,而是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体来讲,就是通过技术进步、机制优化和制度革新,使经济运行更加顺畅,生产效率更高。2012年,有一位华人经济学家在美国经济学会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经济学动态)上发表研究成果,他统计,2007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仅为美国的13%,而日本在1975年达到83%,韩国在1990年达到63%。他认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至少还有30%的提升空间,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只能是改革创新。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促进经济市场化、社会治理法治化和政府调控现代化,使资本、劳动、智力等有形无形的各种生产要素,在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上,实现最优化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李克强总理也多次讲,“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我理解,这个旗帜和方向,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有着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总体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是历史必然,是时代所需,是民心所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必由之路。 第二,要站在时代发展高度,进一步推动保险改革。大家知道,保险发端于海上贸易,数百年来,保险业的每一步创新发展,始终与近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相生相伴。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我国保险业的改革创新,就是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增强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不断拓展保险的功能作用,在市场化、法制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方面面,充分发挥保险业的“正能量”。 2013年,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72万亿,总资产8.29万亿,保险资金运用余额7.69万亿,保险市场跃升至全球第四。但与此同时,我国保险业也开始面临“成长的烦恼”。比如,行业增长速度相对趋缓、综合竞争能力不强、保险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还是要靠保险业自身的改革创新。 一年多来,保监会在推动保险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比如,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投资渠道已经基本放开。2013年2月,债权投资也由备案制转为注册制;在产品定价上,2013年8月启动普通型人身险的费率改革,放开沿用了14年的2.5%定价利率上限。目前看,改革取得了市场的积极反馈。比如,债权计划的规模从2941亿元增长到超过6千亿元,2013年发行规模超出过去7年的总和。普通型寿险的保费收入高速增长,缓解了保障型人身险产品多年停滞不前的困境。这说明,保险改革创新的威力很大,保险业自身蕴藏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很大。 2014年,保监会将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场化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的重要突破。 一是建立市场化的准入退出机制。着眼改变以往保险机构“野蛮生长”、“有生无死”的状况,统筹规划市场准入和市场体系培育。在市场准入方面,适当限定新设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支持设立一批专业性保险公司。推动区域保险业协调发展,逐步填补有关省市的法人机构空白。近期,我们出台了《保险公司并购管理办法》,放开了同业收购,允许收购人在收购完成后控制两个经营同类业务的保险公司;放松了融资来源,允许投资人采取并购贷款等融资方式;放宽了股东资质,取消了对保险公司的三年投资年限要求。这些举措,完善了市场退出和风险处置制度,也为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创造了条件。 二是深化市场化的费率形成机制。今年,我们将启动分红险、万能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按照“前段放开定价利率,后端管住准备金评估利率”的思路,力争在2014年年底前实现人身险费率的全面市场化。在车险费率方面,按照“先条款后费率、先统一后差异”的原则,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分“三步走”,最终实现保险公司根据自有数据开发商业车险条款费率。 三是完善市场化的保险资金运用体制。逐步拓宽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行业范围,完善股权和不动产投资政策和境外投资政策。在现有投资渠道上,按照新的大类资产分类,取消一些不符合市场实际的投资比例限制。探索建立资管产品集中登记交易系统,增强保险资管产品的流动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和社会运行形势变化很快,保险业的改革创新也不会有片刻停息,目的就是要实现保险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质的飞跃,能够成为政府、企业、居民管理风险的基本手段,能够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中大有所为。一是参与构筑社会安全网,提高社会对重大改革措施的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鼓励保险机构投资养老健康产业,调动国家、企业、个人等多方面力量,运用好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国民幸福安全指数。二是丰富社会管理手段,服务和支持社会治理法治化。大力发展道路交通、安全生产、环境污染、旅游出行等领域的责任保险,把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政府之间的纠纷转化为比较单纯的经济关系,形成市场化、制度化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三是完善经济补偿制度,服务经济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农险发展力度,丰富农险产品,使农业保险成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柱。建立全国性、综合性巨灾保险制度,大幅度提高保险赔付比重。四是发挥保险资金的特殊优势,服务金融改革和实体经济建设。如,在组织体系上,鼓励设立不动产、养老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探索保险机构发起设立私募股权基金;在投资渠道和产品上,探索直接贷款或投资贷款产品方式,发起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增加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促进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 朋友们,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到来,这也必将推动保险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深度融合。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保险、更多地运用保险,共同推动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进步。 谢谢大家!
|
|
|
|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