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理事会员单位 | 下载专区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 风保学社   
刘 涛:保险资本:双重考验下的理性回归

  刚刚闭幕的全保会用一组组鲜活喜人的数字向各界描绘了一幅保险业“万卉争妍绿满枝”的美妙图景。对这样一个长期以来保持迅速增长的行业而言,其对资本的渴求是不言自明的。长期以来,保险业对新进入资本的态度似乎显得过于审慎。可是当这一现象在近两年大为改观之后,资本进入保险业的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新的问题却又接踵而至。先是高歌疾进的民营资本在几个回合后,铩羽折戟者十之八九,又为理论界对其“投机冒进、注重短期投资回报”的评语增添了新的注脚;紧接着,坊间又盛传一向被视为金牌合资对象的大型国企也意图抽身保险业,一些合资保险企业的中方开始积极寻找接盘者。

   虽然说资本的进入退出是一个行业的常态,资本的流动与重组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的要件,然而,从纷至沓来到归意日浓,短短的三五年间发生如此大的转折,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各路资本究竟是否能够助力保险业的长期发展?说到底,这是一个新入场及待入场资本的属性与保险行业的特点是否能够啮合的问题。

   对于保险行业的一般特点,各方看法都十分一致:保险业是个要求长期投入的行业,对资本的要求很高;国际实践也已表明,新成立的产险公司在3到5年内难以有利润产生,新寿险公司在7至8年、甚至10年内不能盈利也属正常。尽管研究守则告诉我们,国际经验不能简单套用,但是中国保险业特殊的发展路径已然决定,新保险公司的平均盈利期不会太短。这与我国保险业的成长路径直接相关。从国有垄断走向竞争开放,中国保险业遵循的是一条“增量”路线,即允许原垄断保险公司继续拥有其原有的完整的基础设施和全套业务,同时设立新的公司与之展开竞争。但是,无论是笼罩着什么样的光环,各类新进入资本都难以在短期内撼动既有公司的营销网络、客户基础和品牌认同度;而在此同时,中国保险业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竞争更多地是停留在较为低级的产品竞争和营销渠道竞争层面,新兴公司的劣势十分明显,经营风险较大,对资本支持的依赖性很高。

   在这种生态环境下,有鉴于保险业当下的创新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要想分享行业未来利润并保持成长性,新入资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可是,对于大量的新兴市场主体而言,通过股市筹资的前景在历经起伏后仍不明朗,大规模地引入外资又会引发对金融安全的担忧,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被市场寄予厚望,而这二者又是各具特点,各怀心事。

   民营资本实力相对较弱,大多缺少用于长期发展、扩张的资金支持,资本成本相对较高,加之缺乏对制度及政策的稳定预期,因此往往热衷于追求“短平快”的投资项目,之所以要介入保险业,主要归因于其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较快的反应速度,他们渴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扩展、实现从实体产业向金融产业的跨越,同时也多少是受了保险企业较大规模现金流的吸引。但受先天缺陷所缚,无论是其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意愿都难以与保险业特点相吻合。其结果,除了一部分民营资本依然在“守得云开见月明”,想草草撤退者、想藉壳资源“赚一把”者不乏其人,显露出很强的短期化行为特征,考虑到其较强的投机心态,这种现象不难想见。

   与民营资本不同,人们虽然对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时有质疑,但基本不怀疑其实力,而且多认为其具有较长远的投资眼光,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一方面具有较好的商誉,容易获取民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天然地拥有较为丰富的客户资源,可谓是最佳的保险公司股东候选人;同时,其自身不仅有进入金融行业的冲动,也有较强的自保动机。因此,近两三年来已有多家大型国企与外资寿险公司联姻,国企无一例外地拥有合资公司不少于50%的股份。但是,国有资本与保险业的啮合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首先,国有企业在追逐货币形态收益的同时,也看重控制权收益,但是他们一般并不熟知保险业,更谈不上对保险行业有深刻的理解、或有相当的经验,在与成熟的外资保险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可能陷入在股权上微弱占优、在实际经营权方面却没有较强话语权的境地。其次,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力度的加强,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制度已经全面展开,如果投资项目在其任期内不能带来相当的经济利润,国有资本也不会轻易进入,已进入资本也可能会寻求退出路径,因此,国有资本在事实上距人们印象中的长期性资本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有部分国企股东等不及分享甜美的蛋糕便萌生去意,当属正常。

   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长期、稳定的战略性资本,目前出现一些资本意欲抽身的现象,似乎让人有些遗憾。但是,在笔者看来,这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对不符合保险行业特点的资本的淘汰过程,这对于保险业未来的稳健发展而言是极为关键的。而推动这一过程的,是市场与监管的双重力量:一方面,资本逐利的本性和对市场机会的敏锐感知能力,必然会引导它走向最优配置,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也无论国有资本还是民营资本,如果不具备足够的资本实力和准备打长久战的决心,那么在未来保险市场上就难以找到相应的位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保险业对各种资本而言,是没有“先验论”和“出身论”的。另一方面,从热情高涨到“意兴阑珊”的快速转变,也从客观上反映了近年来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决心和监管力度逐步增强,监管有效性也大幅提高,部分资本的投机空间不断缩小。虽说市场可以有效配置资本,但对尚未发展成熟的保险行业而言,在其快速发展的初期,仅仅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其成本必然十分高昂,因此,严格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为突出。健康的保险业,需要市场和监管的共同塑造。

2006-01-18

友情链接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