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理事会员单位 | 下载专区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 风保学社   
朱南军:穿越银保关系的迷雾(下)

    导致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行为迥异的原因并非外部监管政策,而在于二者决策层的绩效考核与行为约控制度不同。要知道曾几何时,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上也是恶性竞争,人行查处了十几年存款贴水,“查帐、悬赏举报、甚至派人假扮存款人,如同地下工作者一样地现场录音录像,手段用尽,文件发了不计其数,也处罚了不计其数,充当了多年救火队员,却禁而不止、此伏彼起”,外部监管根本不起作用。可是到了最近几年,各商业银行总行却主动发文明令禁止高息,存款贴水问题竟然一下子“药到病除,一纸胜过外部监管十年功”。十几年前的商业银行在观念上认为存款就是资源,有几个人会考虑到对不良贷款和亏损承担责任呢?而今国内大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已经步入追求盈利和资产质量的时代,可能一些人天真地将此归因于外部监管的功效(事实上有些人也乐于听到此种声音,不断推波助澜,致使其成为主流论调)。实际上是因为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高管的绩效考核和行为约束发生变化,对公司决策层的绩效考核和行为约控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其意义已经超过了经济范畴。剥离不良资产、银行重获注资后,高管们对银行经营的成败甚至负有政治责任,他们不能再对新增不良资产掉以轻心了,银行的盈利水平和经营成败不仅仅关系到银行高官的个人报酬,甚至影响到其个人的政治前途。这样商业银行通过内部代理机制层层将此种绩效考核和行为约控机制传递到本系统的末端,存款贴水问题自然“药到病除”。
    
     同样的道理,保险公司过分追求保费的倾向也决非是遵照了监管层“保险业速度第一”指示。事实上保险公司十几年来,哪一年不是将保费收入作为头号任务呢?当前对保险公司决策层的绩效考核和行为约控制度偏重于提升市场份额和创造保费收入,而忽视了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对于盈利能力,按照现在的会计核算制度,寿险公司自开业后七八年才能实现盈利(这也引起了对业界保险公司会计核算和价值评估方法的讨论);对于偿付能力和经营成败,寿险公司可能要等到数十年才能看出结果。如果将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此作为考核高管决策层的标准非常难以操作,因此市场份额和保费收入就成为考核高管决策层的天然指标。如果保险公司再拥有一位或几位擅长“资本运营”或者觊觎保险公司现金流的股东,那么偏重于考核提升市场份额和创造保费收入就更不足为怪了。即使国有保险公司不存在此种问题,在其他保险公司低价高成本的恶性竞争条件下,也不能独善其身,而会因为担心原有市场份额被其他公司蚕食而加入过度追求保费收入的大军。

     过分追求保费收入带来的恶性竞争一方面迫使保险公司不断降低产品费率和提高代理手续费,挤压承保利润的空间。通过设立银行系保险公司只是将调节手续费率的方式由外部市场手段转换为内部行政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手续费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另一方面,过分追求保费收入也影响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充足性。银行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头,为了“支持”银行业的改革,国家先后给予几家国有商业银行成百上千亿的注资,这成为商业银行维护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的重要后台。然而,保险公司并无此厚遇,这样在自有资本缺乏快速补充手段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过度的市场扩张行为必然引起偿付能力的缺损。在我国“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同时还要“保险业速度第一”情况下,为了处理好“核心”和“第一”的关系,保险业公司势必要恶补辩证法了。

     可是无论是监管机关还是保险公司,在实际处理“核心”和“第一”的辩证关系中,都采取了抓“主要矛盾”的策略,这个主要矛盾就是“保险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首要任务是加快发展,尽快做大做强”,说到底还是与 “保险业速度第一”遥相呼应。而至于“核心”,则属于一方当事人的自弹自唱,言者谆谆,听者邈邈。在保险公司看来,显然“第一”也比“核心”更具有指导与操作层面上的意义,我国也出现过几家保险公司为追求“第一”而挤偏了“核心”的事例,但是保险公司似乎对此相当漠然,他们可能在想:只要我抓住“主要矛盾”,即使偿付能力出点问题,任你当局依法监管、利剑在手,也不会斩下我这个马谡的。反映在保险公司内部考核上面,多数被免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因为保费指标没完成(当然保险公司有时可能会将免职原因归结于费用超标,这样使免职理由更人性化一些),而没听说过哪个高管因为公司偿付能力不足而被免职的。“保险业速度第一”的口号虽然并非监管机关首创,但它的出台倒是使保险公司给自己打足了追求保费收入的政策底气,强化了保险公司以市场份额和保费收入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和行为约控制度。

     有了上述分析,再回头看我国目前银保关系还有那么复杂吗?现阶段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决策层的绩效考核和行为约控制度的差异,导致了二者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市场策略,并致使保险公司在银保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商业银行偏重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保险公司偏重市场份额和保费收入;商业银行以资产定负债,保险公司以负债定资产;协议存款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是必然选项,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任意选项;银保手续费关系到保险公司的“第一”任务,对于商业银行只是中间业务之一而无足轻重。至此,保险公司PK商业银行的强弱形势便可立判高下了。

2006-04-19

友情链接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