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理事会员单位 | 下载专区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 风保学社   
刘新立: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应重视前瞻性测试

  2022-12-09

  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 2022》中,气候行动失败以及极端气候被列为未来10年中十大风险的前两位。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对于以管理风险为核心业务的保险业来说,对气候变化进行风险评估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风险是未来的不确定性,虽然我们在过去几年的极端天气中已经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但风险评估是面向未来的,尤其对于正在发展变化之中的风险,更应重视前瞻性的视角。

  在推动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方面,近年来各国监管部门都进行了大量探索。例如,包括英格兰银行、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管理局、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加拿大金融机构监管局等在内的11个监管机构就对于相关监管事项列举出了具体问题。这些监管事项涉及保单持有人的保护、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治理与战略、保险方案的可保性和可负担性、财务稳定性、增强风险意识、数据处理/风险评估服务和环境管理。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包括:公司如何在其公司治理框架和组织结构中考虑气候变化风险、整个机构是否都了解气候变化风险、公司是否已准备好披露气候变化风险敞口等;公司战略方面的问题包括:公司是否有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战略方针、公司是否已考虑过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偏好、公司已采取或正计划采取哪些潜在的缓解或管理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和机遇、气候变化风险是否已被纳入公司的整体战略等;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包括:公司如何看待气候变化背景下某些风险的可保性、公司多久评估一次资产和负债的气候变化风险、公司是否采取了措施使得主要利益相关方参与到气候变化风险和韧性的讨论中;在资本与现金流管理方面,主要的问题包括: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对由气候变化引起的金融不稳定性的风险敞口有多大、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资本在较长时段内应对严峻而又可能发生的气候场景、公司是否对气候变化风险与其他风险进行了相对排序;在合规与信息披露方面,相关问题包括:公司如何报告其气候变化风险敞口、公司是否愿意提供与气候相关的信息披露以帮助提高投资者和投保人的风险意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答案的实践,可以引导保险公司进行前瞻性的准备。

  保险公司应从全盘着眼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纳入核心业务决策。对于公司来说,采用前瞻性视角对与决策相关的气候变化风险进行评估是一个探索性的、反复的和逐步适应性的过程,这需要时间来进行调整优化。风险的评估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实体风险、转型风险和诉讼风险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资产负债表中不同时间范围(短期和长期)内的相互作用,包括不同业务之间以及不同决策之间的相互作用。日内瓦协会提出了一个用于指导风险评估的框架,这个框架包括若干环节,以及这些环节之间可能需要的循环迭代。循环迭代既有完整的从始至终的大循环,也有只包括了中间几部分的小循环。框架中的环节包括基本问题、驱动因素、范围界定、分析、解读、行动和信息披露,其中,基本问题指来自管理层或监管机构的某一类业务的总体性问题;驱动因素指的是影响基本问题的内部业务职能、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反馈循环,以及基本问题涉及的外部驱动因素;范围界定即界定需要考虑的更细化的业务问题,这些问题与内部业务职能和外部驱动因素相关。在上述条件都设置好之后,便进入分析环节,这是风险评估的核心技术性环节,采用情景分析的模式,更适合进行前瞻性讨论。在这一步,首先进行重要性评价,涉及风险类型及相互作用、时间、地域以及行业等方面,其次对情景的意义进行评价,通过假设“如果……会怎样”来分析结果,由此测试公司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评估应对方案的影响,以及对公司商业模式进行压力测试。分析环节完成后进入解读环节,主要是对分析结果的理解、对分析过程局限性的探讨以及设想未来优化调整的重点。行动环节的工作即与公司管理层沟通,阐明与关键决策、潜在行动方案及其影响、战略相关性、风险偏好、决策反馈等方面的结果。解读环节和行动环节与分析环节之间可能有多次循环。信息披露指的是向外部利益相关方报告分析结果。

  随着每一次测试的进行,公司可以通过评估实体风险、转型风险和诉讼风险的相互作用来增加对风险复杂性的了解,探索这些风险在业务职能内部和相互之间的表现,并制定不同情形下的应对计划。

  作为一种对风险和机会进行前瞻性评估的工具,通过进行情景分析,保险公司可以对气候变化涉及的单个或组合因素进行系统性探索,并在面临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战略决策。

  转载自《中国银行保险报》“北大保险评论”栏目第792期,2022年12月9日

友情链接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