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理事会员单位 | 下载专区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 风保学社   
第73次:美国的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

  2019年6月12日下午,第73次RMI 读书讨论会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606会议室举行。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2016级博士生吴海青就《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Policy)书中的“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部分与大家进行了交流,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吴海青介绍了美国的收入分配现状。从数据上来看,美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需要进行收入再分配。而私人部门由于存在“搭便车”问题(free-rider problem),无法充分实现收入再分配,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各项社会福利制度调节。

  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分为现金(cash)福利制度和非现金(in-kind)福利制度两种类型。其中现金制度包括贫困家庭临时救助计划(TANF)、附加保障收入制度(SSI)等,非现金制度包括营养补充援助计划(SNAP)、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公共住房计划(Public Housing),以及其他的一些营养计划等。根据“奥肯漏桶”理论,在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过程中会形成效率损失。这种损失来自于三个方面:管理成本、税收造成的无谓损失和道德风险造成的损失。本章以TANF为例,介绍了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成本。在引入TANF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群体会选择不再工作,造成劳动力供给的损失。任何一项现金福利制度都无法做到既鼓励工作,又尽可能多的进行收入再分配,同时又降低成本,这就是所谓的“铁三角”理论。

  为了减少道德风险,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三种措施:采取分类制度、使用折磨机制,或者增加外部选择。这些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道德风险,但同时也会产生其他问题,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讲述期间,吴海青和老师、同学们积极互动。本次读书讨论会让大家了解了美国的各项社会福利政策,加深了对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解。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吴海青 供稿)

友情链接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