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第二个星期,绵延的雨水冲刷了北京的热浪,空气中氤氲着大自然舒爽的气息,一如与耶鲁话别时的小雨霏霏。
初抵Arrival
从北京飞往耶鲁的这段航程并不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早早抵达机场我们遭到了雷雨的“突袭”,0点出发航班被延误到了2点,本就困倦的我们强忍着睡意,终于在通知的催促下登上了飞往多哈的飞机。之前认为合适的中转3小时20分钟此时已然成为了“催命符”,在飞行途中我不断关注航行信息,祈祷着赶上下一班从多哈飞往纽约JFK飞机。终于,飞机“不负众望”地在起飞20分钟前到达了多哈机场,正当我们“满怀期冀”地赶往登机口时却被接机的工作人员告知已经无法登机,这个消息如同一盆冰水浇透了我的全身。更令人无语的是,多哈机场去往纽约的国际航班一天仅有2班,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在多哈滞留10个小时左右。
毫无疑问,我们错过了学校规定的check in时间,之前订好的shuttle bus也打了水漂。怀着悲愤的心情给Yale的办公室发邮件询问late-check in 的事宜,随后重新订了从机场到Yale的shuttle。乘坐着大巴前往机场安排下榻的酒店,窗外是无尽的黄沙,灰蒙蒙的天空乌云密布,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河流泛着妖冶的、硫酸铜一般的蓝色……
经历了这样的小插曲,我和朋友们打趣道这次赴耶鲁上夏校顺带还赠送了多哈半日游,虽然一直呆在酒店不敢随便外出。终于,在“重重考验”后我们踏上了美国的土地,来到了即将学习生活5个星期的Yale University!
生活Life
New Haven 是位于美国东北角的Connecticut州的一座小城,总面积52平方公里,不到我从小生长的北京海淀区的八分之一。康州属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因此这座小城的建筑保留了旧时期哥特式的英格兰风情。纽黑文没有什么工业,以New Haven Pizza 和 New Haven ice cream闻名全美,当然这里最最著名的就是全美排名前三的Yale University!坐落于这个充满着古典韵味的城市,Yale以其独有的高贵气质和学术精神完美地与这座小城的融合。虽然我们在这里的生活远不同于整座城市的慢节奏,但因为在耶鲁,在纽黑文,这些充实而又忙碌的日子镀上了迷人的情调。
谈到生活,躲不开的话题是吃和住。在我看来,留学美国,饮食是没有必要过多提及的,因为和国内实在是无法比较。由于行前会上学校交流办为我们邀请来分享的同学早已为我们打好了预防针,所以这里饮食水准和我的心理预期几乎没什么落差。我们参加YSS项目的吃饭地点被固定在Morse College的dinning hall,自助,单点价格每顿18—23$不等,小贵。
简单总结,整体平稳、偶有惊喜。整体平稳指的是早餐固定不变的有煮鸡蛋、蒸鸡蛋,说不上名字的某种面包,主食窗口基本三天一轮换;正餐pizza就和学校食堂的拉面一样,现做现卖、即时供应;沙拉自助区的各种生的蔬果、你吃或者不吃,它就在那里。偶有惊喜则是指Morse的炸食窗口有时候会做薯条、鱼排等美式快餐,味道相当不错,主食中如烤鸡、煮玉米、虾饺时不时给我们“麻木”的味觉一点“安慰”。
吐槽Morse的“黑暗料理“以及怀念中餐美食成为了我们餐桌上的不变的欢快旋律,在群里互相“排雷”也毫无疑问是我们在耶鲁繁忙生活的一大日常!好在耶鲁这座大学城周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商圈,我们几个小伙伴在周末回去光顾那里的中餐馆,在项目结束后,我们解锁了几乎全部的附近的中餐厅,包括川菜、火锅、捞面、汤面、湖南菜……
与“吃”不同,Yale的住宿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在行前,我很期待那里的宿舍,因为项目官网上大力宣传Yale的宿舍条件,称其在全美大学排名顶尖,是极具特色的Residential College。所谓Residential College,就是整个宿舍有自带的餐厅、图书馆、公共休息室形成了独立的庭院,同时为了学生的安全,宿舍是封闭式管理需要刷卡。在入住dorm room之前,我对这里的一切不能更满意了。
我住在Berkeley College, 四合院式的架构,四面欧式风格的建筑包围着一片生机盎然的绿地,古朴的木门攀上缕缕青藤。除却地面上的古典和别致,其地下结构更为精妙,餐厅下楼是娱乐室,可以打乒乓球和台球,还有一架钢琴;穿过一扇门是打印室和小组讨论厅,还附带一个安静的reading room。地下二层是宿舍自带的篮球馆,经常会有朋友投篮减压。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第二周我才发现可以从餐厅的地下室穿到宿舍楼,这也意味着雨天踏入整个College后不用淋雨也能玩转这座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令人不禁大赞其贴心的设计。
整个外围是走心的,但是深入到每一个房间却令人大失所望。占地狭小却要容纳两张床,书桌紧靠衣柜除了摆放东西外无法用于学习,厕所的门沉重且是要用钥匙开锁的,每次进出都相当耗时和麻烦,一旦手里拿了很多东西就不得不大费周章。最最难以忍受的是,房间里没有空调,在前两天我几乎要中暑,不少朋友反映自己被热得夜不能寐。万幸几场雨后New Haven气温降了下来,不然即便自己买了小风扇恐怕也难敌灼人的暑气。非常有意思的一件趣闻:一位同去的伙伴的房间里居然没有床!这个Yale的“工作失误”承包了我们第一天的全部笑点。
有人说,Yale如此 “好”的房间是别出心裁的。住在这样的房间在某种程度上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品质,让我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独立生活,照顾好自己;更重要的是,它起到了“逼走”学生的效果,因为恶劣的房间,大家都选择去空调“诚意满满”的图书馆学习,common room社交娱乐,或者去健身房挥洒汗水。这样一来,在无形中推动了学生丰富的课余生活,同时彻底杜绝了高校中“宅文化”的腐蚀,在如此条件的宿舍,谁愿意窝着打游戏呢?
我在耶鲁的一天一般是这样度过的,清晨被闹钟唤醒,在宿舍的庭院小跑一圈,然后坐在绿地的长椅上读一读课程的材料,享受初晨的宁静时光,当然读书的理由之一是yale的食堂7:15分才开门,而且一般到7:30才开饭(餐厅的美国式工作…)。课后紧接着是午餐,来到Morse面不改色地挑选着能吃的食物、小心避开“黑暗料理”,配上饮料和唯一良心的冰淇凌,和朋友们坐在长桌上一同度过愉快的lunch time,身在异乡,和一个个东方面孔渐渐熟络,在餐桌上分享着各自的见闻趣事,不亦乐乎。下午闲暇之时会在校内四处闲逛,看着一批又一批报名campus tour的本国人、外国人四处拍着游客照,感叹耶鲁作为世界级名校的知名度和无限魅力。晚餐过后通常去往yale的gym跑步健身,我想任何人做梦都难以想象耶鲁大学的gym居然是这样一座恢弘庄严的建筑,要不是亲眼所见,我还真以为是小伙伴们在给我开玩笑。
我的夜晚总是在图书馆中度过,无论是晴天雨天阴天多云都好看的Sterling(就是关门太早)还是Berkeley College(宿舍)自带的library,在耶鲁大学图书馆自习,会无形中带上一丝敬畏感,室内的装潢是典型的欧式复古风格抑或是这些古朴的台灯桌椅已经存在了百年之久,散发着年代的气息。在这里读书,暗色调的环境和昏黄的灯光使内心多了一分宁静,好像不专心就会有愧于如此好的自习环境,当然耶鲁也非常用心的在台灯上内置了电源插头,让每一个来这里的学子都能沉浸与学习中而不受到随时可能没电的笔记本电脑的影响。不禁再次佩服yale的“心机”,“流连忘返”的图书馆配合“敬而远之”(赶客)的寝室,学生们如何不会沉迷学习,天天向上呢?
学习Study
如果说生活是纽黑文的冰淇凌,初尝偏腻,却一口比一口甘醇;那么学习就是纽黑文的披萨,满满的干货。是耶鲁暑校35天里当仁不让的“主食”,不管味道如何,每天都要消化入腹。
我们YSS项目的参与者在Yale的主线任务毫无疑问是学习,当然也别无选择,两门不那么轻松且强制性的课程加上一大堆的作业,让我们的生活无比的忙碌和充实。我在耶鲁夏校选了以下两门课:微分方程和CS50(编程与算法入门),都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而不是通识课程。虽说避开了其他同去的校友们所叫苦不迭的paper雨;但我选的两门课一点儿都不“水”,且听我一一道来。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北大行前会互相交流各自选课情况时,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完美避开了所有同学的选课,“被落单”了,不过这也没能影响我的心情,因为在两门课上我认识了许多有意思的新朋友。
微分方程开设在工学院下,instructor是工学院的Smooke教授,一位幽默风趣特别nice的老爷爷。他“字正腔圆”的发音,(没错就是字正腔圆,和托福听力lecture几乎无差别)听起来非常舒适,毕竟我在New Haven这座城市听到的带口音的英语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在便利店结账的时候经常会因听不懂店员口音问题不断说what而感到尴尬……
之前提到,微分方程这门数学课的开设学院是工学院,而授课老师Professor Smooke亦是工学院的教授,研究方向是流体力学。因而这门课程特别地具有“工科范儿”。教授在第一节课就坦率地告诉我们这门课应用性特别强,因此注重的是如何解微分方程,而不会过多涉及对方法本身的研究和证明。果不其然,在课上教授几乎是跨越式地以极快的速度讲完了微分方程的各种解法,虽然很耐心时不时停下来重复重点内容,可讲台下不停记笔记的我们仍然会出现一脸懵的时候。大概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所幸课本上的讲解足够详细,加上教授布置的“题海战术”,那些晦涩的内容在课后一题一题的练习中得以消化。
这样的教学显然和我们北大“分配”制度:数学学院的教授在各大院系开设高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在各院系开计概是截然不同的。而这门课的课程体验也让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在基础必修课上应当实行“通识教育”还是“专业化教育”?我一时之间也无法给出很好的答案。但经一番思量,还是产生了以下的看似矛盾的points。对于我们学校的“分配制度”,其优势恰在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数学学院的老师们都是有着极高深的数学功底,浸淫理论数十年,讲起课来信手拈来,让我们对推导证明到计算应用都形成完善的认识,建立一套数学思维体系;而就耶鲁大学“让本专业的人做本专业的事”,整套课程体系的衔接和本科生培养将会变得极其有效率,熟悉本院学生情况和专业要求的老师们总能会有侧重性地讲解课程,并附带一些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在领悟数学方法时也掌握一些基本的应用,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夯实基础。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一时之间无法判其高下。
对于我个人而言,非常幸运能够体验到两种不同的本科生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也非常感恩这次耶鲁暑校的上课机会,因为收获的不仅有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对本科生专业培养新的认识和思考。
CS50(编程与算法入门)相对于微分方程是相当challenging的一门课,我在这门课上可谓“受尽折磨“,付出了不少心血和汗水。虽说它属于Intro的课,但是却是给计算机系专业的同学开设的,更具挑战的是,课程内容跨度极大:编程语言涵盖Scratch、C、python、一点点SQL和html;算法包括排序、linked list 、hash table和 tries。总之,我们需要在短短五周掌握一个学期的海量内容。这就如同一座高山横亘在面前,等待着只接触过python的我全力攀登。
Instructor Natalie是一位青年女教师,有着一脸迷人笑容的她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巴西美女。她的课堂风格也如同她本人一样开放、热情,我们在每节课都会和不同的同学组队,完成一个又一个艰难的课堂任务,Natalie说希望我们至少在课上都是好的合作伙伴。通过这样的合作式课堂,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学校的小伙伴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也十分感激Natalie对与我们合作精神的培养,我想这就是美国式课堂独有的特色吧!
因为CS50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所以Natalie每周好几天都有Office Hours。显然,我是耶鲁计算科学大楼的常客。每次我们几个答疑的同学都会围坐一桌,询问Natalie和助教Nathan问题,她们也总是耐心地解答。比较特别的是,Natalie 和 Nathan 每次不会直接回答我们的问题,而是循循善诱,启发式地让我们通过自我探究从而获得答案,加深的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正如Natalie 在第一节课就强调的:Help you help yourself(帮助你帮助自己)!这种教学思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许这就是美国能源源不断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因之一吧!
在耶鲁暑校的学习给我带来了太多的精彩与思索,但与此同时我也想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关于暑期与学期间的差异性课程设计问题。我想这一点可能我的学校北大暑校做的更加出色。我选的这两门课程都是耶鲁大学平时学期春秋季会开设的课程,但放在暑假课程大纲并没有很大的改动,即要求学生在5个星期消化14个星期的内容,同时作业量也没有什么变化,比如数学课在秋季一周题量20题,到了暑假就变成了50题。在我看来,这存在一定的不科学。即使再勤奋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也需要时间来沉淀,一味的灌输最终的效果无异于囫囵吞枣。对于老师而言,短短的课时覆盖大部分内容亦是难关,稍有疏忽便容易讲不清楚,造成遗漏。计算机课后期因为赶进度就导致很多朋友反映听不懂、跟不上。
在此,我建议耶鲁大学暑期项目在开与学期同步的专业课时注意把握课堂的节奏,最好暑期和秋季有不同的授课大纲和教学方案就像我们学校做的那样。当然,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意志品质,让我们能够在高压下应对各种学术挑战!
惜别Farewell
终于还是到了say goodbye的时刻,看着一个一个的行李箱从楼上搬到楼下,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挥手告别,心头泛起淡淡的感伤。每一个人只能陪你走过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虽然深知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但在离别之时还是充满了失落与不舍。
在Yale,我认识了不少新的友人,我们都是为了靠近自己的梦想彼岸才在东海岸的这座顶尖学府相遇。忘不了和他们在餐桌上互相打趣的惬意午后,图书馆里挑灯苦读的一个个夜晚,课下并肩而行的欢声笑语。我们CS课上认识的同学还集体给一名同学策划了生日惊喜,见证了他迈入新的一岁。这些点点滴滴都将成为我青葱岁月里的美好记忆。
拖着行李箱,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漫步离去,雨后草地的晨露、街角的咖啡屋、日落余晖的街头…….一切仿佛就在昨日。再见了,Yale University,我将永远珍惜与怀念在这里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miss you……
最后,非常感谢学校国际合作部提供的机会,为这次项目筹划的交流办老师们以及在项目期间陪伴关心我们的带队老师刘柯老师和所有给我们提供帮助的家人朋友。你们的付出和帮助,让我们北大一行人收获了美好的经历。
(经济学院 2016级本科生 林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