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从LA回国的飞机上,望着窗外缓缓沉下去的夕阳,我不由得闭上眼睛,脑子里回想起在LA的种种。感觉仿佛做了一场三个月的大梦,梦里有每次上课都要走过的Bruin Walk,有LA和NY的万千繁华,有和北大似曾相近的黑板和教室,甚至还有Bruin Bash那震耳欲聋的重金属音乐。睁开眼,我不由得打开电脑,记录下那梦里曾经有过的一点一滴。
梦开始的地方
一切都开始于二零一一年九月十六日的那天,我拖着鼓囊囊的箱子,和几位同是交换的学生一起折腾上飞机,开始了十几个小时漫长的飞行。飞机缓缓上升,然后稳稳的飞过太平洋,狭小的机舱实在令人辗转反侧,睡不着的我打开遮光板,碰巧撞到太阳升起的时刻,望着天边那一点一点变亮的地平线,我对自己说:嗯,或许这就是梦开始的地方,这一眼望不到头的另一端,就将是我之后三个月奋斗生活的地方,日后我的喜怒哀乐,都将散落在这片不甚熟悉的土地上。
在此,先要感谢北大能给我这样的机会来UCLA交换,并且给了我奖学金,尽管LA食宿开销比北大要高得多,但是北大能给我交换学生的奖学金机会,我非常感激。
但是有一点要说的是,交换项目固然很好,可起初在时间安排上却让我有小小的疑惑。UCLA及其他UC(加州大学)系统的学校(UC Berkeley除外)都属于Quarter system,与北大的学期制度(Semester system)不同的是,UCLA将每年分为秋,东,春三个学期,每个学期有十周的课加一周的额外考试,秋季学期大概和北大的秋季学期相重合,而冬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大体相当于北大寒假和春季学期的时间。如果我们秋季来交换,这就决定了我们浪费了北大一个学期,却只上了一学年的1/3,无论如何都会落下不少的学分,于是回国后就得拼命多拿课来补。
但无论如何,交换生活是令人难忘的。UCLA是一个和北大相仿的公立大学(有人说美国公立大学头两位UC Berkeley 和UCLA 分别对应国内清华北大,我觉得这个说法挺好,因为UC Berkeley重点在于工科,而UCLA以其强大的文理科以及经济金融而出名)。和北大不同的是,UCLA没有北大如画般的未名湖、博雅塔,也没有北大那种历史的古朴感。其建校时间比北大要晚20年。体现在UCLA的建筑上,便是少了一分厚重,多了一分美国西部特有的嬉皮士风。
UCLA是一个建在山上的学校,教学区在山上,宿舍区在另一座山上,于是每天上下学都要上山下山折腾上几回,这也由不得人忘带课本什么的。不然就得气喘吁吁的跑20分钟山路来回才行。一开始也是特别不习惯这样的山路,因为食堂在宿舍区,所以每天有时要往返两到三次。不过后来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看着UCLA一个个肌肉男健美女们,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长期奔走上下山的生活中练就了这样的好身材呢?
当然,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是加州的好空气和好气候,北京难得一见的蓝天在加州每天都能欣赏到,由于处在沙漠之中,洛杉矶一年365天至少有300多天的大太阳,但是即使是艳阳天,一件神奇的事情是,当你站到树荫底下,就会立刻感觉变了一个季节,仿佛是怡人凉爽的春天一样。这里虽少了一分阴雨霏霏伤怀,或是细雨绵绵情调,却多了一分红日当空的活力,每天在灿烂的阳光里,哪怕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也能消融在明媚的阳光下了。
读万卷书
说到UCLA的学习和生活,感觉和北大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不同。也都是大到几百人,小到十几人的课堂。教授有的兢兢业业讲的很投入(我拿的一门数理金融教授看上去岁数很大了,走路都要拄着拐杖,可是仍然坚持每天认真讲课),有的却也是教的有时候也不明不白(我拿的另一门微分方程就是博士后来教课,感觉就一般般)。在这里,也提醒以后要来UCLA的学弟学妹们,有一个叫做Bruinwalk (www.bruinwalk.com)的网站,里面有学生们对几乎所有教授的评分和评语,建议你们在选课之前认真看一下教授的评价。可不要小看这个教授的作用,一个好的教授往往能激发起你对这一门学科的热情。
另外有一点是,感觉UCLA的本科生,其实平时远不如北大的同学们努力。他们白天可能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课,可是一放学,好多都去开party了,放在学习上的时间往往不多。问起一些在UCLA上学的同学,才知道原来UCLA属于公立大学,生源往往不如私立,招的学生基数也大。不像北大集中的是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们,而且进入北大以后一个个也都拼命的学习,参加活动以及实习。美国人相对来说还是慵懒一些,好多进入大学以后纯属是“派对动物”(party animal)一样,最后拿了一个看的过去的绩点,给安排一个工作也就这么过去了。这一点,北大学生是远远强于美国大学的。
但是UCLA课程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对学生的限制比较少,学生可以几乎随心所欲的上不同领域的自己喜欢的课程,而且由于单门专业毕业要求的学分相对不多,很容易能做到双专业。比如在UCLA,如果想拿到经济学士学位,只需要上100学分就够了,一般来说,一个人一年能上45学分,也就是说,如果单学一门经济的话,两年多就可以毕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UCLA(除了工科生以外)许许多多的人,都会双专业,或者辅修一门课,因为学分是允许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和北大一样,UCLA还有许多好玩儿的通识课和体育中心的运动课,但是主题与国内不同,因为时间较少,所以没怎么涉猎它们,在这里提醒以后要来的学弟学妹们,可不要错过这些机会哟~
行万里路(旅行&玩)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了美国来,自然要利用短暂的时间,走走美国的大江南北,体会一下美国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在期末考试结束后的日子里,我便和几位一同来交换的同学还有在这边认识的朋友一路游东闯西,玩遍了东西部的主要城市。
还记得在东部时纽约时代广场灯红酒绿、参差十万人家的繁华;华盛顿希腊巴特农神庙风格建筑的庄严和肃穆;费城自由之钟下见证了美国虽然短暂但却不平凡的两百多年历史;波士顿学府林立,其中的哈佛大学更是静静的在那里坐了比美国历史还要长了几百年的时间。
西部则是另外一番风情,有拉斯维加斯这坐落在沙漠之中的奢华之都;也有大峡谷那粗犷的可以用来白描的线条;有西雅图连月不开的濛濛雨天;也有优胜美地的层峦耸翠,飞瀑流泉。
这一路和朋友们游山玩水,一路上嬉笑怒骂,也是一番难得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这一路大家互相照顾,也和好多人成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朋友。
美国社会面面观
除了体验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生活,和在旅行中体验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外,交换生还能让我有相对于旅行走马观花所得的短暂而肤浅的印象而言,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认真的去观察、去体会一个新的完全不同的文化。并能和我们自己的文化进行比对,进而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与中国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不同,美国很少说有一家独大的民族,虽然白人相对较多,但是各个种族的人口数量是一个数量级的。而且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更大。美国虽然标榜自己是多民族融合的社会,但是这个目标现在看来还远远没有实现。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一开始的时候到这里来,我完全抱着敞开的心态与不同的人接触,与他们交朋友。但是渐渐发现,虽然人们表面上都很热情,而且心里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歧视也能掩盖的几乎看不出来,但是心底那种文化深层次的隔阂是抹不掉的。这种或许是各民族几千年来演化而来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是难以在短短的几百年就能被抹平的。一个很典型的现象是:虽说不同种族的人都说英语(各自可能略带一些口音),交流起来没有问题,但是每个人都愿意去找与自己同一肤色的人在一起。比如中国人,印度人都是比较爱扎堆的,美国的黑人甚至还有自己内部的“黑话”,别人都听不懂。或许这是一种文化归属感的问题,但是没办法,这种文化归属感确实太过强大。因而美国大学内部很普遍的一种社团就是譬如说:中国学生联合会,韩国学生会,伊朗学生会等等。这一点,我想和国内大学经常有的老乡会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样的。毕竟,和与自己有相似背景的人在一起,那种亲密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吧。
美国另一个与中国不同的地方就是这个社会的高度稳定性。或许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和定型,无论是法律系统的完善还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当然还可能是因为物质生活的富足,都造就了这样一个生活路线固定的社会。在这里,我看到的许许多多的人,他们的生活变数似乎已经不大,美国有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美国的大学数目和普及率在世界上也算数一数二,这就决定了:大多数的人们的生活,仿佛从一出生就已经被决定了。他们像国内的人们一样一路读完大学,然后再找到一个好工作,而基本上大大小小的公司各个层级的薪水,发展要求都是公开透明的,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按照这样一个公开的路线一步一步往上走,最后干到比较高的职位再过几年就退休。无论是商,法,医,还是工科,这些主要的科目,其从业人员的职业轨迹都是那种几乎可以一样望得到头的生活。而渐渐的,或许这种一眼到头的生活会让
曾经奔涌向前的时间突然慢下来、停下来、无处可去,渐渐化为一潭寂静的死水,几十年如一日的继续下去。而中国则不同,中国大部分的体系还没有定型,纵使可能会有很多不公,有很多贫富差距,有很多不平衡,但是正是这样的一个大漩涡,在激发着对
未来充满的无尽的想象,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奋斗的地方。所以相对而言感觉国内的人,都有一股那种拼劲儿,一种向上冲的劲头和奋斗的动力,所以一时间各个领域的人才也风起云涌。这样的生活或许才是真正丰富多彩的。而反观美国和其他许多高度发达的欧洲国家,那种平淡的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也滋生了不少问题,这些国家的青少年酗酒,吸毒,抑郁症的发生率几乎是最高的。这或许是因为生活太过平淡无聊,只能诉诸于一些高强的刺激的东西吧。
结语
在UCLA 交换的短短三个月时间里,我接触到了许许多多新奇的事物,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真实地接触和了解到了美国大学生的生活,美国大学的运作模式,以及美国社会与我国社会的不同,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两国不同的文化,对我个人的成长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宝贵体验。
(经济学院 2009级本科生 郑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