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项目概览
    交换通知
    境外学习
  • 假期学校
    项目概览
    申请通知
  • 名家讲座
    诺奖得主面对面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外国驻华大使眼中的中国经济
    国际课堂
    国际组织与全球经济治理系列讲坛
  • 会议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国际会议
  • 成果感受
会议论坛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项目概览
    交换通知
    境外学习
  • 假期学校
    项目概览
    申请通知
  • 名家讲座
    诺奖得主面对面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外国驻华大使眼中的中国经济
    国际课堂
    国际组织与全球经济治理系列讲坛
  • 会议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国际会议
  • 成果感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国际交流» 会议论坛

新常态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暨一带一路倡议(三)

发布时间:2015-11-11

11月7日上午,北京论坛(2015)经济分论坛“新常态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暨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二场平行讨论会“全球价值链共赢——地方集群的升级与转型”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606会议室举行。讨论会分上下两个半场,分别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贺灿飞教授和经济学院的张辉教授主持。共有六位学者在讨论会上发表演讲,分别是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David Rigby教授、来自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大学的Floortje Alkemade、来自广东省社科院的王珺、来自瑞典隆德(Lund)大学的Ron Boschma、来自佛罗伦萨大学的Marco Bellandi、以及北京大学的贺灿飞教授。

贺灿飞教授主持会议

David Rigby教授做了题为“欧盟15国知识空间的专业化演变”的发言。他指出欧盟15国知识专业化程度显著增加,自1981年至2005年地区平均专业化水平上升了33%,然而15国内及各产业之间的变动幅度差别较大。这种区域内专业化的提升主要源自于知识空间内技术种类变动、区域内研发的专利组合变化、新专利种类的进入及已有专利种类的退出四种机制。同时,地区内及相邻区域较有竞争力的产业也对不同类别技术的跨区域流入流出有很大的影响。

Floortje Alkemade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全球技术景观:追踪跨国公司相关和非相关技术发明格局”。她认为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之间跨国公司研发的国际化模式各不相同,但这种模式随着时间保持稳定。其中,中国是研发国际化程度最低的国家,而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荷兰则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诸如德国、美国等大国的专利国际化表现可以用其产业结构很好地预测。尽管国家层面的指标可以解释绝大部分的国际化程度变动,但这种变动在产业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这种异质性为跨国公司制定海外研发政策提供了依据。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王珺院长在题为“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与结构变动”的发言中指出,特大城市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动机。他通过我国特大城市、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指标的演变,发现流入流出产业在特大、大、中小城市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即制造业是特大城市的主要流出产业,同时也是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流入产业。因此,以特大城市为核心,以周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为腹地的城市群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Ron Boschma教授就地区如何多元化以及何种经济主体引发产业变革进行了探讨。他发现瑞典语地区存在很多产业调整,但很少有结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总量上的不平衡性。基于此,Boschma教授证明在职人员可以加强区域的生产能力,新工厂可以创造不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并且幸存的且不断扩大的企业比企业家更少地依赖于相关的就业机会。

Ron Boschma教授发表演讲

Marco Bellandi教授从跨地区和跨部门的角度探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进程,即如何对不同国家的当地产业发展的道路进行匹配和搭建发展平台。Bellandi教授证明在声誉机制、创业的荣誉、技术进步和良好的工作下,那些有高速路的本地的工业区会加快资本积累,以及相关的技术结构、社会实践和积极的成果则因孪生集群和地区而具有马歇尔外部经济的特性,其中包括共享的公共产品专门针对国际跨地方交流与合作项目。

会议现场

贺灿飞教授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制度因素探讨了在中国产业是如何演进的。他基于工业数据库从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检验了产业演变。他发现在那些新产业需在技术上依赖已存在的产业的区域,相关产业退出的可能性较小。相关产业的全球化也会鼓励新的相关产业的进入,并不鼓励相关行业的退出。因此,他认为经济转型为中国地区创造工业发展的新路径提供了机遇。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