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北京论坛(2015)经济分论坛“新常态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暨一带一路倡议”在在钓鱼台国宾馆八方苑四季厅开幕。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欢迎不远千里而来的各位嘉宾,并代表学院对与会者表示感谢。
会议现场
随着新兴经济国家的崛起,来自新兴经济国家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国际经济合作和援助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国际经济合作和援助设想和规划,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等(Sea Silk Road of 21st Century, One Belt One Road,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New Development Bank of BRICS,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Bank)。其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到了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印度等国以及一系列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加盟。
孙祁祥院长致辞
尽管中国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和实力,然而中国在国际经济援助与合作领域依然缺乏经验。因而,为成功贯彻“走出去”(go global)战略,中国政府和企业迫切需要破解以下问题:(1)如何避免和分散国际经济项目中的经济社会政治风险;(2)如何在国家经济合作援助中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协调;(3)如何适应现有的国际规则和惯例;(4)如何适应东道国家的社会经济习俗和法规;(5)如何为走出去战略准备和培养人力资源;(6)如何建立和资助从事国家经济援助合作的智库;等等。为此,“新常态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暨一带一路倡议”会议将在上述问题基础探讨中国的国际经济发展与合作问题。经济分论坛来自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中国香港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学者将对上述问题展开一次思想的盛宴。
第一场研讨会“新常态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一带一路的出发点”。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教授首先代表主办方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经济分论坛,相信来自全球的知名学者、决策人等合力打造的为期三天的经济分论坛就当前我们共同面对的经济挑战等问题,将展开热烈讨论,碰撞智慧火花。中国经济正在向“新常态”转型,近年来不断加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贫富悬殊拉大,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日益严重,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发展失衡,这些将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近年来国际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一直在挑战人们对传统经济合作和政策制定的看法。始于美国并逐步蔓延至发达和新兴经济体的“大萧条”已造成经济的严重下行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国家引发地缘政治冲突。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看到国际社会已酝酿一种新的合作趋势,包括多边贸易协定、跨国投资、新兴国际救援项目以及跨文化人文交流等。随着这些合作的推行,新的国际实体将逐步取代现有实体或与之形成强烈竞争。例如,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由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亚投行,都希望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整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这些实体如何发展及互动将构成21世纪世界经济的蓝图。一带一路规划旨在扩大及提升中国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往来及合作,具体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交流及国际贸易等方面。希望这次分论坛的讨论能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潜在影响和国际合作与救援中的显著问题提供参考。
孙祁祥院长与会议主持刘民权教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民权教授和北京大学国关学院李安山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论坛上半场与会来宾就中非关系、一带一路与减贫国际合作、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投资、汇率问题、一带一路融资等话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发言的来宾有英国政府国际发展部首席经济学家、英国牛津大学Stefan Dercon教授、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安山教授、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Naoyuki Yoshino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宋丽娜教授、联合国南南亚太金融中心执行秘书长吴忠教授、北京大学刘民权教授。
Dercon教授认为,在非洲的机遇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核心所在。西方的援助经验表明,针对不同的非洲国家,在发展援助中应注意不同的方面,而不应想当然的一以待之。不同非洲国家的国情,可能使援助投资的回报率大相径庭。
李安山教授对Dercon教授的发言作了评议,对非洲未来的发展表示乐观。他指出非洲在400年的奴隶贸易、100年的殖民统治之后,其土著文化保留且传播到了世界,这显示出了非洲文化的力量和韧性。中国会面临西方一样的挑战,但中国人从来不说他比非洲人更了解非洲,这是中国对非态度与西方的差异所在。
Stefan Dercon教授发表演讲
Yoshino Naoyuki教授发言的主题是基础设施投资与人口老龄化。他根据日本的经历,指出基础设施的经济影响随着时间而变化,且有区域上的差异。日本面临比其他国家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而这一问题很有可能在将来也困扰中国。最后,他总结了日本应对老龄化的一系列对策,认为中国可以作为借鉴。
宋丽娜教授在评议时赞同Naoyuki教授的观点,并认为投资能够创造就业,错误类型的投资会使得就业减少,并且会通过某种机制改变人口的结构,进而带来老龄化的问题。中国现在也面临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或许日本的例子能给中国很好的借鉴。
吴忠教授的讲话围绕共建“一带一路”需深化认识的几个问题,认为“一带一路”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指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应该包含相互依存的政治理念、互惠共赢的利益导向和政府市场的协调作用。“一带一路”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软件硬件的结合。
刘民权教授的评议肯定了吴忠教授的观点,认为“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仅仅关于援助的倡议,而更应该提高到一个全球治理框架建设的高度,其中反映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愿景、实践与贡献。
论坛下半场研讨中,来自牛津大学的Adrian Wood教授首先做了题为《关于效率的经验教训》的发言。Wood教授认为:无论东西方国家,都应该从国际协作与发展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Wood教授建议:为了提高国际协作的效率,各个国家和机构不应止步于捐赠项目,可以更多地采用国家领导模式,更积极地引入多边参与等手段。同时,Wood教授也指出,即使有这些经验的助益,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课题。
Adrian Wood教授发表演讲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俞建拖先生作了评议,认为发展应是多维的,而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援助要想产生持续性的效果,必须使投入的金钱、资源、技术转化为受援国人民能接受的产品和服务,并确保这些产品和服务能良好的传递。确保服务在不同的人之间能有良好的分配。多边模式下更好的平衡机制有助于发展援助的有效性、规范性。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处长王小林先生做了主题为《为一带一路减贫合作贡献中国智慧》的报告。王小林先生回顾了中国的减贫成就,总结了减贫经验,介绍了未来的减贫战略,强调了“一带一路”对国际合作减贫的重大意义。
夏庆杰教授评议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夏庆杰教授作了评议。夏教授认为中国减贫已取得了伟大成就,并以独到的视角指出中国之所以能在减贫事业中取得成功,是因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中国政府提供了必要的工业化条件、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纪律性、对私营企业的支持、劳动力市场的放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并强调中国已经进入转型的新阶段,能否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更好的保护产权鼓励创新、建设完善资本市场、全面建设依法治国,将决定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能否顺利成功。
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万广华发言的主题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他介绍了关于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关系的最新研究,指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互补型关系高于竞争型关系。如果中国政府能明确自己的立场,保持贸易措施透明,其他贸易伙伴就会和中国开展合作。从实证研究的结论来看,“一带一路”的前景非常光明。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大树教授作了评议,认为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竞争与互补的平衡。中国面临比较优势下降,原因在于劳动力成本上涨。而“一带一路”,就是一条共同责任的道路。
在发言环节后,与会学者与参会人员就非洲问题、基础设施投资、国际减贫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下午的会议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
(科研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