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教学动态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培养» 教学动态

北大经院新课 | 董志勇:《经济学经典文献研读》——专题八:中国的城市化与空间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12-13

大师云集,精彩纷呈

《经济学经典文献研读》课程简介

  

  《经济学经典文献研读》是北京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支持课程,以小班教学、专题研讨的方式带领学生研读经济学经典文献,特别关注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相关的重要研究。课程由14个专题组成,每一专题聚焦一位或多位知名学者的多篇具有较高引用率并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典文献,并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顶尖学者走进课堂,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和交流,以期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经典文献的方法与脉络并开展进一步研究,增强学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课程主持教师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志勇教授,他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团队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深受广大学生喜爱。董志勇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科学》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系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专题八

中国的城市化与空间经济学

  

时间:2021年11月16日

地点:地学楼318

特邀嘉宾:陆铭教授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作为兼职(客座)研究员受聘于复旦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担任《经济学(季刊)》副主编,Asian Economic Papers (MIT出版社)编辑和《世界经济》等期刊编委。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和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评估,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来自空间政治经济学的战略思考。

 

  本专题聚焦城市、区域与空间政治经济问题,邀请陆铭教授进行线上分享与交流。

  

陆铭教授线上进行分享

  

  课堂上,陆铭教授从研究方向选择,空间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近期的学术工作以及学术研究心得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一)研究方向的选择

  

  陆铭教授在博士期间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第一个涉及的话题是收入差距,而中国收入差距问题中最严重的就是城乡间收入差距。他发现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市倾向的政策,并在深入研究后发现,城乡间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原因是劳动力流动,而政策实际上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所以后来就逐渐开始深入研究户籍制度与劳动流动障碍问题。中国有大量的劳动力流动是跨地区的,于是陆铭教授开始关注集聚和平衡之间的关系,他意识到在中国讨论区域平衡发展时的巨大误区,即混淆了传统农业社会里平衡的想法(均匀分布)与现代区域经济学里的空间均衡、人均收入的平衡。由于现代经济的集聚发展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追求资源均匀分布的发展会与空间集聚的现代经济特征天然相矛盾,进而引起市场与政策的矛盾,因此陆铭教授做了一系列关于均匀分布的政策和人均意义上的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研究,进而确定了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向。

  

  (二)空间政治经济学研究

  

  陆铭教授在研究中将空间政治经济学研究内容总结为城市、区域和国家三个层面。

  

  在城市层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规模经济的微观基础,因为目前有些观点严重低估了城市经济和集聚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并严重高估了城市集聚经济和人口规模增长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坏处,即大家通常所说的城市病,这些观点阻挠了经济资源在空间有效配置。因此他的研究就从人力资本外部性、技能互补性、城市学习效应等角度去揭示城市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微观基础。与此同时,也要推进人口规模增长与城市拥堵污染等问题之间的关系研究。

  

  聚焦于区域经济发展,陆铭教授做了一系列研究去探讨经济的集聚和平衡之间的关系,以及忽视集聚所带来的好处、片面追求均匀分布如何导致效率和均等的双重损失。他提出如果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在区域间能够自由流动,不仅区域内部可以获得由集聚效应产生的生产效率,而且区域间能够实现人均GDP或人均收入的平衡发展,进而实现经济上的“空间均衡”。在这个过程中,地区之间经济总量的差距,实际上是各地区按比较优势分工的正常结果。但如果追求地区之间经济总量的平衡增长,结果往往是经济的零散均匀发展和重复建设,并导致严重的空间资源错配和经济发展质量下降,同时伴随着地理劣势地区偏离比较优势的发展、投资回报率下降和地方政府债务居高不下。

  

  深入到国家层面,陆铭教授详细介绍了欧元区化问题。关于中国经济的全局发展,目前出现了一个严重问题,即学者的研究往往在二级甚至三级学科里,却缺乏对于中国经济整体的看法。在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内部,由于处于统一的人民币货币区里,欠发达地区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出,就需要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的空间。同时,中国地方政府追求经济规模最大化和税收最大化,天然有做大本地经济规模的意愿,但由于劳动生产率低,又受制于统一货币区,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不能通过本币贬值以提高竞争力,因此破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就是政策必须要做的事情。在做研究时,他发现在经典的区域经济和空间经济的研究里面,讨论主要是基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前提,而没有空间资源配置的摩擦。比如在人口方面,没有人口流动障碍;在土地方面,没有建设用地指标的计划配置制度。比如在资金方面,中国的资金配置涉及金融市场、影子银行、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土地制度相结合,土地制度的分配本质上就是财政转移支付,即金融体系是与土地资源紧密相连的,这些问题在一般的空间经济学研究里是不讨论的。因此,在既有的空间经济学模型里,必须加入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制和政策因素,因此衍生出了关于空间资源错配的一系列研究。

  

  陆铭教授认为从制度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中国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研究,如周黎安老师关于官员晋升激励的研究。但是如今中国的学术界有一种倾向,直接用制度的特色解释中国经济的增长,通过研习这些研究,他发现,中国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里是没有真正的经济增长内涵的。因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共识是经济增长来自生产要素的积累和配置,而政治经济学的因素不利于人口积累、土地积累,但是有利于资本积累。但在资本积累的维度上,一些政治经济因素导致的是投资过度,偏离了经济增长的黄金率和投资消费的最优比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如何通过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追求长期、全局和多维的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三)近期的研究工作

  

  除了在本次课程中学习的论文,陆铭教授还介绍了其团队正在做的一些最新工作,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开始用一些新的技术,特别是大数据的技术,深化关于城市经济的研究。第二,关于欧元区化的研究,陆铭教授团队正进一步在统一货币区的分析框架下讨论资源的空间配置及其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既对于中国来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第三 ,用结构模型的方法研究空间经济里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结构优化问题。第四个是制度变迁里的观念和社会心理学,资源错配的很多问题在根本上出现在社会心理层面,如对于乡愁、空心村、区域间平衡发展的传统观念,以及对于均匀发展和平衡发展的区分不够,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制约了改革的进程。

  

  (四)研究心得

  

  陆铭教授介绍了博士毕业以后20多年一路走来的心得,希望对今天的年轻一代有一些启发:

  

  首先,陆铭教授认为学者要研究一些自己觉得想做而且能做的重要问题,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首先就是“想做”,年轻学者和学生特别容易产生盲目跟风的倾向,别人在做什么自己就去做什么,但是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他坦言,作为90年代本世纪初毕业的博士,在工具和方法上是先天不足的,从最早用省级面板数据开始,到使用结构估计的方法和大数据的技术,都是借助团队力量不断推进的。每一个阶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当时能做的研究做到最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年轻学者容易产生一种倾向,就是始终在学工具,但是又始终学不完。同时,要研究自己认为重要,并且别人也觉得重要的问题,能够兼顾最好,但如果他人觉得不重要,学者应宁愿去研究自己觉得重要的问题。

  

  陆铭教授特别建议大家关注一些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前沿问题,中国的问题有很多特征,他认为中国经济在三个方面可能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前沿性。第一个是中国的大国政治经济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和疆域都非常大的国家,其政治经济问题是经济学里比较容易忽略的前沿问题。比如,当提到中国作为大国经济的欧元区化的问题时,就说明了中国作为统一货币区的区域一体化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国家问题,而具有更广阔的理论意义。第二个是转型问题,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半封闭经济向全球化转型的过程,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第三,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体量的增加,尤其在一些新兴的领域,中国的一些实践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中国当下所面临的很多问题,也将是全球下一阶段面临的共同问题,值得去关注。最后,陆铭教授认为研究中国问题要有全局视角,在一个正式模型里,一般均衡还是不够“一般”。比如,虽然最近的一些结构式研究里已经考虑了土地、人口等因素,但如果从更加宏大的角度来讲,中国的空间经济问题还涉及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甚至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开放经济问题,是一个更加全局的问题。有些问题受到技术的制约在目前的研究里很难用一个数学模型来表述,但从经济思想的角度来讲,把完整的中国经济梳理清楚的工作也非常重要。

  

同学们认真听讲

  

  在陆铭教授分享之后,董志勇教授首先高度赞扬了陆铭教授作为一名学者认真钻研的精神和胸怀天下的视野,同时建议年轻学者应以陆铭教授为榜样,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国视角研究中国问题。之后董志勇教授为大家梳理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在城市化道路上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克服的困难。他认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64%的城镇化率到第七次人口普查得到的63.89%的城镇化率,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对比发达国家来看,中国的城市化是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国的超大、特大城市的数量将逐步增加,而在城市进一步的发展中,同样也要聚焦于目前存在的困难,包括伪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城市群以及都市圈的建设、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等。随后,董志勇教授指导同学们一起梳理研读本专题的相关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研讨。

  

  同学们根据陆铭教授的逻辑框架,以城市、区域与空间政治经济学为切入点,首先聚焦于城市层面,围绕“城市化对城乡收入的影响”以及城市内部“户籍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方式、控制变量的选取、模型的实证策略等进行了分析。接着,同学们重点学习了陆铭教授关于区域间的“人口流动的理论模型”以及“人口流动的动因”的研究,通过将陆铭教授文章中的理论模型与经典的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模型构建和结论进行对比,加深对人口流动机制的认识。在劳动力流动动机上,探究了公共服务供给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以及对异质性个体的作用机制。围绕空间政治经济学,欧元区化是近年来中国产生的重要现象,同学们就欧元区化的概念、产生原因以及对地区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通过学习研讨,加深了同学们对于空间政治经济学中兼顾效率与平衡的发展、促进要素有效流动以及在集聚中走向均衡的思想的把握与理解。

  

文献梳理脉络

  

  最后,董志勇教授对城市化进程中可能涉及的改革进行了阐述。以当前热议的房地产税问题为例,对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我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可能发展出新的诠释,迸发出新的动力。目前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新发展格局下的战略选择,既能激发国内巨大需求,又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一方面,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承载了要素流动、人口集聚的功能,不同区域基于各自主体功能定位与比较优势形成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引导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形成。另一方面,以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为空间承载主体,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吸引高端要素向这些区域集聚,推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贡献力量。

  

本专题相关文献资料

  

  课堂主要讨论文献:

  [1]Chen, Binkai, Ming Lu, and Ninghua Zhong, 2015, “How Urban Segregation Distorts Chinese Migrants' Consumption,” World Development, Vol. 70, June, pp. 133–146.

  [2]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8(01):21-32.

  [3]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06):50-58.

  [4]陆铭,李鹏飞,钟辉勇.发展与平衡的新时代——新中国70年的空间政治经济学[J].管理世界,2019,35(10):11-23+63+219.

  [5]夏怡然,陆铭.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5(10):78-90.

  

  参考文献:

  [1]陈斌开,陆铭,钟宁桦.户籍制约下的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10,45(S1):62-71.

  [2]Fang, Min, Libin Han, Zibin Huang, Ming Lu, and, Li Zhang, 2021, “Regional Convergence or Just An Illusion? Place-based Land Policy and Spatial Misallocation,” working paper.

  [3]Glaeser, Edward L. and Ming Lu, 2018, “Human-Capital Externalities in China,” NBER working paper, https://www.nber.org/papers/w24925.

  [4]Han, Libin and Ming Lu, 2017, “Housing Prices and Investment: An Assessment of China's Inland-Favoring Land Supply Policies,”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22(1), 106-121.

  [5]陆铭.城市、区域和国家发展——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17,16(04):1499-1532.

  [6]陆铭,陈钊,杨真真.平等与增长携手并进——收益递增、策略性行为和分工的效率损失[J经济学(季刊),2007(02):443-468.

  [7]陆铭,张航,梁文泉.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应如何推升了东部的工资[J].中国社会科学,2015(05):59-83+204-205.

  

  以上大多数论文收录于陆铭、陈钊等(著),2021,《大国治理:发展与平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敬请关注

《经济学经典文献研读》系列专题介绍

  

  专题九: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研究(11月23日)

  特邀嘉宾:蔡昉教授

  

  专题十: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1月30日)

  特邀嘉宾:刘伟教授

  

  专题十一:土地制度与经济转型(12月7日)

  特邀嘉宾:刘守英教授

  

  专题十二: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前沿研究(12月14日)

  特邀嘉宾:孟涓涓教授

  

  专题十三: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12月21日)

  特邀嘉宾:张维迎教授

  

  备注:如其他高校教师需要本课程PPT等材料,请与董志勇教授的教学团队联系。

  


  

  供稿单位:经济学系

  美编:初夏、鱼尔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