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经典文献研读》是北京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支持课程,以小班教学、专题研讨的方式带领学生研读经济学经典文献,特别关注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相关的重要研究。课程由14个专题组成,每一专题聚焦一位或多位知名学者的多篇具有较高引用率并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典文献,并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顶尖学者走进课堂,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和交流,以期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经典文献的方法与脉络并开展进一步研究,增强学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课程主持教师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志勇教授,他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团队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深受广大学生喜爱。董志勇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科学》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系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专题九
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研究
时间:2021年11月23日
地点:地学楼318
特邀嘉宾:蔡昉教授
蔡昉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研究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人口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著有《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等专著。
本专题聚焦中国人口红利问题,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进行线上分享与交流。蔡昉教授长期从事人口经济学研究,并对中国人口红利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此次线上交流,蔡昉教授以“理解人口红利的几个要点”为主题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口经济学研究以及中国人口发展的新趋势,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前瞻性指引。
蔡昉教授线上进行分享
蔡昉教授首先从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角度出发,明晰有关人口红利的理论和概念,如“贫困陷阱”、“长期停滞”、“人口红利”以及“通货紧缩”。同时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变与人口红利阶段的关系指明“人口是重要的,人口是变化的,人口变化是重要的”。
随后,蔡昉教授强调应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理解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一是人口红利的供给效应。人口红利不仅来源于在劳动力充分供给,还来源于对生产函数F(A, K, L, H)各个组成部分的影响,如劳动力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A增加),新成长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H增加)。二是人口红利的需求效应。从国民经济恒等式Y="C+I+NE来看,充分就业可以带来经济增长、收入增长、消费扩大(C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引致投资增加(I增加),并凭借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扩大出口(NE增加)。他着重强调,研究中国问题应关注中国的大国规模和效应,现有的对于中国人口红利的研究主要从供给侧出发,而中国人口红利的需求效应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人口红利消失问题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需求效应。
最后,基于中国人口发展的新趋势,蔡昉教授为未来研究方向指明思路。中国人口有两个转折点,第一是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后转向负增长,形成供给侧冲击,劳动力短缺(L减少),人力资本改善速度放慢(H减少),资本报酬递减(K减少);第二是预测2025年总人口达到峰值后转向负增长,预计会造成需求侧冲击,消费需求受到制约(C减少)。在个人生命周期中,20-60岁获得劳动收入。劳动年龄人口如果预期未来抚养比提高,即未来一个劳动力需要抚养更多老年人口,则会在年轻时增加预防性储蓄,最终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消费减少;同时,出于为子孙后代考虑等多方面原因,老年人口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他指出,从供给侧出发,要提高生产率、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从需求侧出发,要扩大消费、提高投资效率;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出发,要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蔡昉教授强调,经济学研究一定要从现实出发寻找问题,将政策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复述政策,最终以学术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董志勇教授强调了蔡昉教授在中国人口问题研究领域的前瞻性和权威性,指出蔡昉教授对于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随后,董志勇教授指导同学们一起梳理研读本专题的相关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研讨。
首先,同学们以1962年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演进历程为切入点管窥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以2003年以来开始出现民工荒现象为分界点分析“人口红利”学术研究趋势,从而对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研究背景和整体研究情况形成初步认识。
接着,同学们循着中国人口红利的产生、兑现、消失、应对的历史演进历程和逻辑演绎过程,着重分析中国人口红利的现实特点和理论机制。
第一,从人口红利的形成来看,人口红利来源于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形成机制是:人口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大且不断提高、总人口抚养比低且持续下降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劳动力无限供给打破传统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劳动力稀缺假设,从而避免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同时,人口抚养比低可以减少非生产性消费、增加社会储蓄从而增加资本积累,最终促进经济增长。而中国自建国到1970年一直保持高出生、低死亡的人口增长,形成了有力的人口结构,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提供额外的源泉。董志勇教授指出要关注人口结构、峰值、抚养率等人口指标。
第二,从人口红利的兑现来看,通过改革释放农业剩余劳动力,并促进劳动力跨产业、跨地区流动,从而以充分就业兑现人口红利。
第三,从人口红利的消失来看,由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劳动年龄人口逐步达到峰值,总人口抚养比于2010年到最低点,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不断消失;劳动力市场以劳动力短缺、工资普遍上涨和工资趋同现象为标志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具有“未富先老”的特征,导致了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等不利影响。
第四,从人口红利消失的应对来看,在合理看待人口红利消失的前提下,以三种思路寻找应对措施。其一,循着经典人口红利理论的思路,寻求改善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从而兑现人口红利的途径;其二,跳出经典人口红利理论的思路,充分挖掘老年人口增加劳动力供给、增加消费需求的潜力,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高素质劳动者供给,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其三,寻找劳动力、资本要素之外的经济增长源泉,如要素配置、结构调整、数字技术等。
文献梳理框架
最后,同学们回顾总结了中国人口红利发展历程:从建国到1970年人口高速增长阶段,形成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在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充分就业中兑现人口红利;2004年以民工荒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和趋同为特征标志着刘易斯转折点到来,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之后转向负增长,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董志勇教授指出民工荒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农民工财富积累选择回乡创业、房地产市场发展对工人需求增加、春节期间劳动力供求信息不对称等,并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城镇化进程对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影响。
本专题相关文献资料
课堂主要讨论文献:
[1]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5(04):4-13.
[2]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02):2-9.
[3] 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05):2-11.
参考文献:
[1] 蔡昉.如何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J].国际经济评论,2020(02):9-24+4.
[2] 蔡昉.中国如何通过经济改革兑现人口红利[J].经济学动态,2018(06):4-14.
[3] 蔡昉.农业劳动力转移潜力耗尽了吗?[J].中国农村经济,2018(09):2-13.
[4] 陆旸,蔡昉.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比较[J].世界经济,2014,37(01):3-29.
[5] 蔡昉,都阳.工资增长、工资趋同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学动态,2011(09):9-16.
[6] 蔡昉,王美艳.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个反设事实法的应用[J].中国农村经济,2007(10):4-12.
[7] Cai, Fang, 2008, “Approaching a Triumphal Span: How Far Is China towards its Lewisian Turning Point?” UNU-WIDER Research Paper No. 2008/09.
[8] Cai, F., and D. Wang (2005). ‘China’s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mplications forGrowth’. In R. Garnaut and S. Ligang (eds), The China Boom and Its Discontents.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敬请关注
《经济学经典文献研读》系列专题介绍
专题十: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1月30日)
特邀嘉宾:刘伟教授
专题十一:土地制度与经济转型(12月7日)
特邀嘉宾:刘守英教授
专题十二: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前沿研究(12月14日)
特邀嘉宾:孟涓涓教授
专题十三: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12月21日)
特邀嘉宾:张维迎教授
备注:如其他高校教师需要本课程PPT等材料,请与董志勇教授的教学团队联系。
供稿单位:经济学系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