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前沿问题研究》立足于经济学科特点,将思政教育视为首要教学目标,创新性地将思政教育寓于前沿问题探讨、经典文献研读、知名学者点拨与授课教师引导等课堂内容之中。课程关注中国经济前沿重大问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中的前沿与重大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立场意识;课程通过教师专门指导、专题前沿问题研讨、知名学者讲座等形式,确立正确的思政方向,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同时,以问题意识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的思政意识建设,推动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
本课程以小班教学、专题研讨的方式带领学生研读经济学前沿经典文献,特别关注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相关的重要研究。课程以专题形式组成,每一专题聚焦一类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而前沿的理论现实问题,并由一位或多位知名学者的多篇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文献组成,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顶尖学者走进课堂,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和交流经典问题和文献的背景、历史、现实和未来重要发展趋势等核心问题,从而深度挖掘经典问题和文献背后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内涵,促进学生思政能力实现高水平提升。
课程主持教师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志勇教授,他的教学团队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他主持的《经济学专业思政建设的路径和实践》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董志勇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科学》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系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专题七
中国的城市化与空间经济学
时间:2022年10月18日
地点:理教304
特邀嘉宾:陆铭教授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作为兼职(客座)研究员受聘于复旦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担任《经济学(季刊)》副主编,Asian Economic Papers (MIT出版社)编辑和《世界经济》等期刊编委。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和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评估,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来自空间政治经济学的战略思考。
本专题聚焦城市、区域与空间政治经济学问题。陆铭教授关于空间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研究开启了结合中国体制特征和空间经济学原理的全新视角,通过总结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理解传统的体制和观念对于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产生的影响,为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形成城乡间和地区间协调有序的分工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对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陆铭教授线上进行分享
课堂上,陆铭教授从研究方向选择、空间政治经济学研究发展、近期学术工作以及学术研究心得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首先,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陆铭教授在博士期间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聚焦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他发现城市倾向的政策实际上阻碍了劳动力流动,进而成为导致城乡间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开始深入研究户籍制度与劳动流动障碍问题。中国有大量的劳动力流动是跨地区的,于是陆铭教授开始关注集聚和平衡之间的关系,他意识到在中国讨论区域平衡发展时的巨大误区,即混淆了传统农业社会里平衡的想法(均匀分布)与现代区域经济学里的空间均衡和人均收入的平衡。由于现代经济的集聚发展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追求资源均匀分布的发展会与空间集聚的现代经济特征天然相矛盾,进而引起市场与政策的矛盾,因此陆铭教授做了一系列关于均匀分布的政策和人均意义上的平衡发展之间矛盾的研究,从而确定了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向。
随后,陆铭教授从城市、区域和国家三个层面总结了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城市层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规模经济的微观基础。目前有些观点严重低估了城市经济和集聚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并严重高估了城市集聚经济和人口规模增长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坏处,即“城市病”,这些观点阻挠了经济资源在空间有效配置。因此他的研究就从人力资本外部性、技能互补性、城市学习效应等角度去揭示城市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微观基础。与此同时,还要推进人口规模增长与城市拥堵污染等问题之间关系的研究。聚焦于区域经济发展,陆铭教授的一系列研究探讨了经济的集聚和平衡之间的关系,以及忽视集聚所带来的好处、片面追求均匀分布从而导致效率和均等的双重损失。他提出如果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在区域间能够自由流动,不仅区域内部可以获得由集聚效应产生的生产效率,而且区域间能够实现人均收入的平衡发展,进而实现经济上的“空间均衡”。地区之间经济总量的差距实际上是各地区按比较优势分工的正常结果。一味地追求地区之间经济总量的平衡增长将带来经济的零散均匀发展和重复建设,导致严重的空间资源错配和经济发展质量下降,同时伴随着地理劣势地区偏离比较优势的发展、投资回报率下降和地方政府债务居高不下等问题。深入至国家层面,陆铭教授指出,在既有的空间经济学模型里,应形成对中国经济整体的看法,并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制和政策因素。
陆铭教授认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共识是经济增长来自生产要素的积累和配置,而政治经济学的因素不利于人口积累和土地积累,但是有利于资本积累。然而在资本积累的维度上,一些政治经济因素导致的是投资过度,偏离了经济增长的黄金率和投资消费的最优比例。因此,中国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需要有真正的经济增长内涵,如何通过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实现长期、全局和多维的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其后,陆铭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其团队近期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第一,使用大数据技术深化关于城市经济的研究;第二,关于欧元区化的研究,他的团队正进一步在统一货币区的分析框架下讨论资源的空间配置及其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三,使用结构模型方法研究空间经济里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结构优化问题;第四,聚焦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最后,陆铭教授分享了自己博士毕业以后20多年一路走来的心得,希望对今天的年轻一代能有启发。他认为,学者要研究一些自己觉得想做而且能做的重要问题。第一是“想做”,年轻学者和学生应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是“能做”,陆铭教授坦言,作为本世纪初毕业的博士,从最初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到基于结构估计的方法和大数据的技术进行研究,都是借助团队力量不断推进的。因此,在每一个阶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当时能做的研究做到最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重要”,要研究自己认为重要,并且别人也觉得重要的问题,能够兼顾二者更好,但如果他人觉得不重要,学者应宁愿去研究自己觉得重要的问题。
陆铭教授线上进行分享
陆铭教授特别建议大家关注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前沿问题。第一是中国的大国政治经济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和疆域都非常大的国家,其政治经济问题是经济学里比较容易忽略的前沿问题。比如,中国作为大国经济的欧元区化的问题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国家问题,具有更广阔的理论意义。第二个是转型问题,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半封闭经济向全球化转型的过程,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第三,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体量的增加,中国在一些新兴领域的实践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因此中国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也将是全球下一阶段面临的共同问题,值得去关注。他指出,研究中国问题要有全局视角,将中国经济进行完整清楚的梳理对于学术研究非常重要。
脉络梳理
随后,同学们对专题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读,了解该专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从“空间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城市层面——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区域层面——基于地区的政策”、“国家层面——中国经济的欧元区化”等角度具体展开。
董志勇教授现场授课
课堂上,董志勇老师指导同学们一起梳理研读本专题的相关文献,就模型设定、研究拓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大家梳理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户籍制度障碍、城乡收入差距等现象,并以房价为例,对中国经济现实进行了细致深刻的阐述。他鼓励同学们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应多加思考,善于总结,全面认识与把握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更有意义、更加深刻的研究。
本专题相关文献资料
课堂主要讨论文献:
[1]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8(1):21-32.
[2]陆铭,张航,梁文泉.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应如何推升了东部的工资[J].中国社会科学,2015(5):59-83.
[3]陆铭.城市、区域和国家发展——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17(4):1499-1532.
[4]陆铭,李鹏飞,钟辉勇.发展与平衡的新时代——新中国 70 年的空间政治经济学[J].管理世界,2019(10):11-23.
参考文献:
[1]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06):50-58.
[2]陆铭,陈钊,杨真真.平等与增长携手并进——收益递增、策略性行为和分工的效率损失[J].经济学(季刊),2007(02):443-468.
[3]陈斌开,陆铭,钟宁桦.户籍制约下的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10,45(1):62-71.
[4]夏怡然,陆铭.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5(10):78-90.
[5]Han, Libin and Ming Lu, 2017,“Housing Prices and Investment: An Assessment of China's Inland-Favoring Land Supply Policies,”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22(1), 106-121.
[6]Glaeser, Edward L. and Ming Lu, 2018, “Human-Capital Externalities in China,” NBER working paper, https://www.nber.org/papers/w24925.
[7]Fang, Min, Libin Han, Zibin Huang, Ming Lu, and, Li Zhang, 2021, “Regional Convergence or Just An Illusion? Place-based Land Policy and Spatial Misallocation,” working paper.
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前沿问题研究》系列专题介绍
专题八: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研究(10月25日)
特邀嘉宾:蔡昉教授
备注:如其他高校教师需要本课程PPT等材料,请与董志勇教授的教学团队联系。
供稿:经济学系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