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8日下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新中国经济学70年——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之分论坛(五)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606会议室举行。本场分论坛的主题是“如何提升新时代经济学学科建设水平和质量”。
出席分论坛的嘉宾主要有: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喻平、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成新轩、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刘耀彬、湘潭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韩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秦雪征、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黄隽、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陈华和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徐丹丹担任召集人。
喻平指出,经济学发展应与经济发展同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新中国经济学也应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他表示,提升经济学科建设水平可从三点着手:一是持续推进国际化,构建国际话语体系;二是实施合理用人机制,搭建学者交流平台,凝聚一流经济学师资,培养一流经济学人才;三是编纂高水平、标准化经济学教材。
成新轩提出提升新时代经济学科建设水平和质量的四点建议:一是采用激励机制,利用奖励方法促进学者形成优秀、高端成果;二是重视师资建设,通过骨干教师访学机制,增进交流合作,提升科研水平;三是合理设置学科方向,考虑前瞻性,形成特色优势,以满足地方需求与国家需求;四是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可与重点大学建立合作机制,以共享的模式进行博士生培养。
刘耀彬表示,经济学学科建设工作中面临着以下三点困境:其一,硕士生培养方面,大部分硕士生对学术研究兴趣不深,目标在于获取文凭,这与研究生培养目的南辕北辙。其二,学科方向设置方面,学科评估要求同质,而学科发展需要异质,形成双重指挥棒。其三,建设特色学科方面,广学科或者泛学科与专业学科教学的融通问题亟待解决。
韩雷指出,当前经济学学科融合、人才流动、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他表示学科的竞争发展需要一个比较公平的环境,由于地方高校投入及国家支持力度的差异,学科评估时不应完全按照统一尺度进行衡量。
王军认为,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首要方面在于学校应当因地制宜,按照自身定位、自身能力,以及现有师资队伍的特色,来选定自己独特的学术方向,进行深入地挖掘与研究。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要围绕中国的问题、形成中国的特色,讲好中国的故事。
秦雪征就同质化与特色化建设问题发表了见解。他指出,在教学和课程设置方面,需要走标准化道路,知识体系应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在科研领域,可以进行特色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从而耕耘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黄隽指出,博士生的学术导向面临着许多内部冲突与矛盾。他同时指出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存在着较多问题。追寻经济热点,导致研究很难一以贯之,紧盯一个领域,可能错过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周建波表示,我国经济学学术发展方向为中国化+国际化。中国化是立足中国,研究好中国问题;国际化是面向世界,形成一种国际视野,同国际前沿进行交流。他指出,未来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结合,共同强调宏观与微观的力量。
各位嘉宾发言结束后,主持人李陈华进行了总结。他表示,针对如何提升新时代经济学学科建设水平,专家们就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化、国际化、学科评估、经济史专业建设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他指出,未来经济学发展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经济学科建设应从规模化向内涵式转变。
至此,“新中国经济学70年——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之分论坛(五)圆满结束,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在场汇报嘉宾表示感谢。
供稿 | 熊振兴、吴尚
美编 | 豆荚
责编 | 阿布、禾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