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在北京大学李兆基楼105教室成功举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赵晓军副教授作为演讲嘉宾,以“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原因和对策研究”为题,为经济学院及其他院系两百多位师生作学术报告。
讲座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主持。他介绍了赵晓军副教授以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政治经济学工作坊”的相关情况。张辉指出,政治经济学工作坊是经济学院和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深度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前沿的合作平台,也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8级本科生必修课“政治经济学(下)”课程的学术交流平台,对于广大师生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主题演讲环节,赵晓军副教授从收入分配差距的文献源流、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发展历史、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演变的原因探究与调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建议四个方面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分配收入差距问题。
首先,赵晓军副教授从测度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与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两方面回顾了学界对收入分配的研究进展。他强调,研究收入分配差距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度量标准,而是需要用不同的测量方法相互印证,全面地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演化趋势。与此同时,在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方面,学者们从人口流动与国际贸易等方面做过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然而,部分研究成果在研究同一个因素对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赵晓军副教授指出,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三点,假设条件不同、研究的时间跨度不同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不同,而赵晓军副教授及其合作者则采用了统一的分析框架来考察人口流动、区域发展战略、税收制度和国际贸易四类因素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二,赵晓军副教授从城乡、地区和行业三个维度全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历程。第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从总体趋势看,自1978年至2008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总体呈扩大趋势,在2008年以后才开始逐步缩小。从城乡内部和城乡间的收入分配格局演变看,一是城镇及农村内部的泰尔指数较为平稳,农村要高于城市;二是城乡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且与居民总体的收入分配高度相关。第二,区域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总趋势上看,在2008年以前,不同经济区域的基尼系数走势不尽相同,但2008年后都趋于下降。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基尼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东北地区的基尼系数在2000年有较大上升,其后走势与东部地区基本类似;西部地区的基尼系数最高,尽管在2008年后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但绝对值依然远高于其它三个地区。第三,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总体来看,1990年至2008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8年后,行业间的收入不平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从三大产业内部和产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来看,一是从1990年开始产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上升,在2008年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二是相比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更为严重;三是在2008年前,产业间的收入差距对居民总体的收入分配差距的贡献度最大,但是2008年后,产业内部的收入差距成为影响总体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因素。

第三,赵晓军副教授从人口流动、区域发展战略、税收制度和贸易自由化四个方面探究了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演变的原因。第一,人口流动对收入分配演变的影响。赵晓军副教授及其合作者经过研究发现,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典型事实来看,2000年至2008年我国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但城乡间收入不平等程度扩大,这意味着在这一阶段,农民的自选择效应占据主导;而农民工群体依然属于农村人口,因而他们进城务工并获得的高工资有助于缩小城乡间的差距,2008年后,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人口流动效应逐渐占据了上风,城乡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得以缩小。第二,区域发展战略对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赵晓军副教授及其合作者经过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大转型和中部地区的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很好地匹配了本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因而在提高本区域经济水平的同时,促进了区域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但西部地区的工业赶超战略并没有很好地契合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区域间和区域内的收入分配差距。第三,税收制度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赵晓军副教授及其合作者经过研究发现,我国整体的税收结构中具有累退特征的间接税占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对于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功能。此外,具有明显累进性特征的个人所得税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收入分配结构,但由于占比较低以及税制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目前调节效应有限。未来应当提升个人所得税在总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并进一步优化税率等级的设置。第四,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赵晓军副教授及其合作者经过研究发现,在行业异质性和劳动力市场粘性等因素的作用下,贸易自由化在提升我国经济增速的同时,也加剧了我国居民的贫富差距。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产业内部以及产业间收入差距的演化。在2008年前,出口行业蓬勃发展,来自国际市场源源不断的需求使得出口行业相对于其它行业提供给工人更高的工资,因而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上升。2008年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西方世界普遍陷入衰退的泥潭,外部需求的急剧下降对出口行业形成严重的打击,因而由行业异质性造成的收入差距得以缩小,收入不平等的趋势开始逆转。
最后,赵晓军副教授提出了调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建议。第一,以转移支付为主要工具保证短期内收入分配差距不扩大。第二,避免使用全面扩张的货币政策来“保增长”。第三,提高资源的流动性,改变规模性收入分配结构。第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功能性收入分配结构。第五,推行财产税和教育均等化,打破收入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的双向传导机制。

主题演讲结束后,张辉副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赵晓军副教授与广大师生分享和讨论了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一系列问题,对于广大师生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今后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政治经济学工作坊”还会陆续邀请更多知名学者参与演讲,走进课堂,为广大师生带来高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前沿和理论动态。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金田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