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85年5月,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改建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为1952年我国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设立的第一个学院,当时下设三个系:经济学系、国际经济系、经济管理系。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立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94年更名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编者按:北京大学经济学科最早可追溯到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902年设立的商学科,1912年,严复先生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后始建经济学门,这是中国大学中建立的第一个经济学专业。1919年,经济学门改为经济学系,马寅初先生任系主任。1985年,成立北大经济学院,是北大在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个学院。北大经济学院是我国综合大学中最早建立的经济系科,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最早的教学、研究与传播基地。
2012年,北大经济学院百年华诞,很多领导、专家学者、教职工、学生、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撰文纪念与庆贺,并汇集成册,以《百年华章》的书名出版。
2018年,又逢盛事,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也是北大经济学院106年华诞,值此,再刊发部分文章,以期共享燕园故事,共担经世济民情怀。
石世奇(1932.4.1—2012.4.6),生前为北大经济学院教授、博导。1950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88—1993年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本文写于2005年9月。
我曾两次进北大经济系学习。
1950年,我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在报考大学时,我报考了北大经济系。我为什么报考北大经济系?我的兴趣本来在中国历史,这是因为我在十三四岁时(1945年-1946年)受到了国学的熏陶。
在读初中的同时,我每天下午到一个教授国学的崇化学会听两个小时的课。在这里我不仅接触了《论语》、《孟子》,也接触了《史记》、《资治通鉴》,并阅读了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书。因此,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兴趣。但是,在1947年我读高中时,又接触了唯物史观,我认为要研究历史,应该首先学习好理论。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决定上大学先读经济系,读两年后再转历史系。我之所以报考北大,是因为北大历史系师资力量雄厚,名教授多。而北大经济系还有我早就景仰的进步教授——樊弘。他是解放前支持学生运动的北大著名的三大进步教授之一。就这样,我报考大学时第一志愿就报了北大经济系,第二志愿是北大历史系。从而,第一次进入北大经济系。
1950年9月10日我到了北大。我被安排到红楼一层东边的一个房间住下。这间房紧挨着李大钊、毛泽东工作室。后来听张友仁教授说李大钊、毛泽东工作室原来也是经济系学生宿舍,因为这两间要布置李大钊、毛泽东工作室,同学们愉快地腾出来的。不久,我又搬到北大三院的南平房。
在经济系的迎新会上,我见到了樊弘、周炳琳、赵迺抟、罗志如四位老教授。他们四位都穿着长袍,并排站在讲台上,令人肃然起敬。罗志如教授的幽默讲话,使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也作为新生代表讲了话。开学后樊弘教授给我们讲授政治经济学,闵庆全老师讲会计。上课不久,抗美援朝开始了,同学们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宣传工作。参军参干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不少同学报了名。我们班有四位同学参军参干了。我也报了名,没有被批准。但是,不久,我就被调到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我在北大只有七个月,就离开了。然而,这七个月的学习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令人难忘。
第一次进北大经济系就这样结束了。
1951年4月,我开始了另一种生活,由学习转为工作。在工作中我学到不少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同志,多是北大、清华、燕京、师大的地下党,对我帮助很大,同志间亲密无间,至今还时常聚会,经常来往。但是,我还是向往学习,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工作。1954年,我提出回北大学习的要求,没被批准。此后,我感到脱产学习不现实,于是抓紧业余学习,并研究一点问题,后来在《光明日报·史学》发表了一篇短文——《关于汉民族形成的几个问题》。1956年初又与研究室的同事黄爱华结婚了,没有再去上学的打算了。
50年代初赵迺抟、周炳琳、陈岱孙、陈振汉与苏联专家合影
但是,这一年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发出文件,鼓励在职干部报考大学,并规定各单位对准备报考的干部不得阻拦。这样,我复学回北大,幸运的是我爱人也考入北大图书馆系。于是,我和我爱人就双双来到北大。我就第二次进了北大经济系。这时的北大已迁至海淀原燕大校址。
我第一次进北大只呆了七个月就走了,这次不同,扎下来,不走了。
1960年,我和我爱人同时留在北大。从1956年入学至今已有50个年头。在这50年中,我经历了北大的风风雨雨,反右运动、红专辩论、学术批判、教育革命、下厂下乡、三年困难时期、四清运动、北大社教、国际饭店会议,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有幸的是,1961年至1964年,我有三年时间参加了教育部文科教材办公室组织的、赵靖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编写工作,为十几年后从事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打下了基础。这也满足了我当年报考北大时,既学经济又兴趣在历史的初衷。
2005年石世奇先生在经济学院建院20周年庆典大会上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我于1977年6月从下放劳动处调回经济系,一直工作到2000年退休。我的教学工作,包括讲课、编写教材、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直至2005年才全部结束。二十多年来,北大经济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学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二十多年前人口研究室独立,发展成人口研究所;1985年成立了经济学院;十二年前经济学院的经济管理系独立,成立管理学院。这就是现在的光华管理学院;十一年前留学归来的经济系毕业生林毅夫、易纲、海闻等同志,又在北大成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经济学科的发展,令我这个与北大经济学科有55年关系、又在北大经济系、经济学院先后主持了十几年工作的北大人,深感欣慰。
石世奇先生在日本讲学
北京大学经济系1950级同学入学50周年聚会
石世奇先生与陈岱孙先生
2005年9月26日于蓝旗营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