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第6期的货币经济学讨论班举行,本次讨论的主题转向了货币非中性理论。与新古典的货币理论不同,价格粘性理论承认价格并非是中性或超中性的,而是在短期中存在真实效应。引起这一效应的机制主要有三种:信息摩擦、资产组合摩擦和名义价格粘性。主讲人王灿主要介绍了信息摩擦所引起的货币非中性,重点讨论了Lucas的不完全信息理论和Mankiw的黏性信息理论。
不完全信息理论的核心思想很简单,一言以蔽之,就是当私人无法判断名义冲击是否会影响产品的相对价格时,名义变量的变化就有可能影响劳动供给等实际变量。Lucas(1972)所给出的岛屿模型可以很好地阐释这一理论。Lucas的不完全信息理论指出,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才具有真实效应,任何导致系统性的、可预测的货币变动的政策都不会引起实际变量的变化,这就是著名的“政策无效论“。
Mankiw(2003)建立的黏性信息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货币非中性。在他的模型中,假定厂商定价基于他当期可以得到的全部信息,但对于不同厂商而言,关于宏观经济状况的信息的传递是有时滞的,因而厂商在每期的定价策略都会不同。Mankiw假设每期只有
比例的厂商可以更新信息,进而调整价格;其它厂商则把价格保持在与上期相同的水平,因而第 期经济中的总体价格水平应该是分别在
期、
-1期、
-2期……更新过信息的厂商的价格的加权平均。根据这一思想,Mankiw得到了黏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SIPC),描述了在黏性信息的影响下,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赵晓军副教授和南开大学的硕士生王开元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认为,目前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全部集中于假定居民会对名义变量,或者对通胀率进行预期,却忽略了居民对实际变量,如实际利率的预期。这是因为,在RBC模型中,稳态时的实际利率
,而居民的贴现率
被假定为不变,因而实际利率是不变的。讨论指出,在现实中,当投资者进行投资,尤其是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时,往往是在对实际利率进行预期,例如在2001年的美国科技泡沫时,之所以有大量的资本投资于科技类企业或相关股票,是因为投资者认为这类企业具有很强的增长潜力,因而未来会给他们带来非常高的实际回报率。考虑对实际利率进行预期,那事前的名义利率
,即两种预期都会影响名义利率。如果连预期的结构都没有搞清楚,那么进行“预期管理”也就无从说起了。因此,分析居民是否会对实际利率进行预期,预期与真实的实际利率之间的差距,以及预期的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问题,是未来货币经济学讨论班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
(赵晓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