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系)百周年院庆之后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国就业工作极其重要的一年。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3届毕业生总体去向良好,或是选择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或是到国家重点领域、重要行业、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继续保持了高质量、高比率的就业格局。
2012-2013学年度经济学院就业工作回顾
为进一步增强经济学院学生的职场观念和职业技能,深化学院与优质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就业和职业发展工作,经济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在全院师生与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基于已有工作成果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制度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经济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制订《职发宣传手册》等工作条例、落实中心成员坐班制度,建立覆盖未名BBS、“人人网”、公共飞信等的信息发布平台,更新和完善用人单位联系信息,制作经济学院学生实习、求职专属简历册,力求做到就业和职业发展信息的多角度、全覆盖。
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经济学院与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联合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试点课程,职业培训师、企事业单位人力自愿部门负责人、院团委青年教师从不同角度为同学们提供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指导;继续推出“经海留痕”职业发展沙龙品牌活动,自2012年9月起至今已累计举办5期,邀请到在工行总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信证券、一创摩根、JA中国等著名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青年院友返校交流,为在校生提供紧贴实际的职场信息;相继举办“外资银行在中国”、“主流券商的机遇与挑战”等主题的职业发展系列讲座,向在校生介绍重点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就业和实习工作方面,经济学院与重点用人单位基于互利互信建立就业见习基地,为用人单位和青年学生的双向选择提供便利。一年来,已陆续将优秀学生输送到北京市银监局、中国中化集团、国寿财险北京分公司等单位实习或就业;此外,还举办多场次专场招聘会,增强经济学院在用人单位间的影响力。
针对2013年相对严峻的全国就业形势,在深入分析校招模式局限性、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经济学院着力打造“职来职往”系列活动,变“企业进校园”为“学生进企业”,带领高年级同学和应届毕业生走进用人单位,与重点企事业单位团组织、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直接沟通和交流,深入体验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面试或真实招聘,既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增加就业机会建立平台,也为高年级同学了解用人需求、制定职业规划提供帮助。活动推出以来,已陆续组织同学赴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中投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石油昆仑信托有限公司等处参观座谈。
2013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2013年,经济学院本科毕业生(不含留学生)人数为168人。继续深造仍然是本科毕业生的首选发展路径。其中通过保研、推研方式在国内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是本科毕业生的第一选择,比例达47%,就读院校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其次是出国攻读学位,比例为30%,就读学校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直接参加工作也是本科毕业生的选项之一,比例约为18%,去向主要为摩根大通(香港)、中金公司、大众汽车(中国)、沃尔沃汽车金融(中国)、尼尔森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普华永道等著名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银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两名本科毕业生志愿到西部地区就业。具体数据如下图:

2013届硕博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3年,经济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为93人(不含在职和定向生)。就职于大型国资企业、银行依然是研究生的就业首选方向,比例为60%,就职单位为中国银行总行、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信银行总行、阳光保险集团、华夏基金等金融业机构。就职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比重跃升到第2位,比例为20%,具体去向为共青团中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第三选择是就职于外资、私营企业,比例为12%,就职单位包括摩根大通银行(中国)、KKR投资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洛希尔父子财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等。在国内外继续深造比例为6%,就读院校为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具体数据如下图: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最早设立的专门的经济学科,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与学术地位。经济学院的毕业生遍及全球各地,在学界、政界、商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工作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