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起大学教育,会谈起蔡元培校长的名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会谈起梅贻琦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关于人才培养目标与手段的讨论一直在继续。而在经济学院,既能看到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求索思考,也能看到教学制度随社会发展而变的改革与实践。
经济学院走过的百年历史中,不乏对高校经济学教育提出真知灼见的大师。近年来,经济学院的领导班子结合学校“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学改革方针和原则、根据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确立起“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和有关学科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的领导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
在宏大的办学指导思想引导下,经济学院前任院长刘伟曾经指出,在教学组织制度上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其一,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阶级性、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性与作为科学分析的解析性、工具性之间的关系;其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方法与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关系;其三,借鉴当代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其四,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学思想史、经济史之间的关系;其五,经济学课程与外语、计算机课程之间的关系;其六,经济思想与数学表达方式的关系。这“六大关系”从学生踏入经院伊始,就在他们的课程表上呈现出来。
2012年新生开学典礼
面对通过高考选拔并输送至经院的优秀学生,学院的课程设置是人性化的:大一大二时期学生不分专业,通过修读全院必修、学院大类平台课等课程探索自己的专业兴趣;为了满足少数同学的求知欲,学院规定英文授课课程选课人数只要达到六人就可以开课;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学院鼓励骨干教师走上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讲台,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找到经济学研究的路径。目前,经济学院已经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史等七门课程开设为学院大类平台课———解答了“六个关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与西方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关系的问题;经济学院动员全院各系的大师轮番走上大类平台课的讲台———梅贻琦先生的名言得到生动地体现。据董志勇副院长介绍,学院希望下一步在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财政学、发展经济学等六个系的基础上建设系级平台课———“每个系都拿出最好的一两门课让全院学生学习。这样,经济学院的平台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学生也真正成为我们所提倡的‘基础厚、视野宽、素质高、能力强’的毕业生。”
相对而言,学院对教学管理则显得不那么“人性化”。经济学院本科生教务任艳老师介绍了学院特有的“教学助管制”:在每一门课上都有本科生教务老师指定一名同学作为教学助管。这名助管需要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估,并写出匿名意见——“每年收到的意见都有一大本”———而这些意见在开学第八周就通过教务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在后半个学期即可根据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助管制弥补了期末教学评估的不足。在期末教学评估体系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只能反映在下个学期;而助管制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成为可能”。2011年,经济学院在本科生教学评估中荣获人文社科院系第一名,这是经济学院长期以来狠抓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硕果,亦成为学院百年庆典的一份献礼。
经济学院孙祁祥院长将教学的各个环节归纳为“谁在教,教什么,怎样教,在教谁,谁在管”五个问题。课程设置的改进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管理是对“谁在管”这一问题的回答。至于“谁在教”问题,几年来,学院亦给出了很好的回答:学院系统地制定了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的计划,在选择教学科研任务、教学经费、个人薪酬等方面有详细的方案,因此吸引了来自英、美、日等国家名牌大学毕业的教师二十多人。这些中青年教师不仅带来了国际化的教学方法,而且也十分谦虚地采纳老教授们的经验之谈,并积极地在学院组织的教学经验交流研讨活动中与来自其他院系的教师共享教学心得。据董志勇副院长介绍,经济学院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语教学制度,至今已经发展成为每学期开设6至8门纯英文课。这种教学手段逐渐被教师接受,与此同时,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崔巍老师始终是英文授课的坚定支持者,她的公司金融、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均用英文讲授,阅读英文文献,使用英文讨论。崔老师的课程得到学生的好评,她本人也在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奖。
而经济学院最近的改革措施,则是在给“在教谁”的问题做一个更好的解答:今年四月,经济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单独组织本科生自主招生活动。学院从以优异成绩通过学校自主招生统一笔试,且第一志愿选择了经济学院的高中生里,通过面试选拔出合适的学生。据介绍,为了组织面试,学院动员了40名老师和10名特邀校友组成评委小组,通过随机抽题回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选拔。通过面试,评委们欣喜地发现一些对经济学感兴趣,且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锁凌燕老师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探索的开始,远不能说我们在招生制度上做到了完美”。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经济学院在招生方式上的优化,将助力其迈向世界一流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2012级新生家长会
孙祁祥院长提出的五个问题中,最难回答的或许是“怎样教”的问题———从宏观上说,要树立“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基本假设和惯例提出质疑或挑战”等教育理念;从微观上说,可采用案例教学、小班教学等等教学方法———经济学院的教师们对这个问题也都有自己的回答:叶静怡老师的回答是细心地叮嘱外出开展社会调查的同学为受访者准备小礼物;锁凌燕老师的回答是当同学带着出国交流的问题敲开办公室的门时耐心地给予建议;董志勇老师的回答是热心地接待远道而来的新生家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回答“怎样教经济学”这个问题,既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先进教学手段,也不能忘始终如一的教学目的———带着一颗经世济民的心,去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写的人”。
(校报记者郑祎宁)
转载自《北京大学校报》第1303期(2012年12月5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