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午,本学期第六次学术午餐会在202室举行。金融学系李连发副教授以“银行信贷、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调控”为题作学术报告。
李连发副教授认为,本轮金融危机表明,银行信贷扩张已成为现代经济波动的重要驱动因素。鉴于信贷扩张后暴露出的真实贷款损失往往大于扩张前对其的估计,他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内生信贷扩张和经济周期特征的Svensson扩展模型,分析了我国信贷扩张与随后产出和通胀的典型关系,为这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通过对1984年至2011年季度数据的分析,他识别出这一阶段历次的信贷扩张时期,发现信贷扩张发生后通胀压力持续7个季度以上,而产出上行的趋势大约在4个季度后消失。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信贷扩张的意愿通常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央行抑制信贷总量过快增长的政策意图通常会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传递,银行信贷总量的变化在实际中始终受到央行的密切关注和有效引导。
李连发副教授的研究表明,不应放任银行过度扩张信贷的意愿变成现实,应在宏观审慎意义上加以引导。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美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推进,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放松对金融机构信贷行为的监管,欧美各国货币政策当局在实际操作均不同程度地忽视信贷成为经济周期重要扰动因素的事实,导致信贷总量最终失控。与此同时,货币经济学理论研究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及其宏观效应也重视不够。主流经济学通常认为,只要利率和汇率等关键宏观经济变量不出问题,宏观经济稳定就有保证。而国内一些学者也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忽视了对信贷宏观效应的研究。
事实证明,西方主流的货币经济学理论不能直接搬到中国来照抄。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主流思想与理论的缺陷,经济周期理论尤其应将信贷作为经济波动的重要驱动因素来看待,在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对信贷给予足够的重视。也许是已经意识到上述的不足,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角度出发,各国都开始加强对信贷总量异常动向的关注。国际清算银行日前也尝试建议将信贷作为衡量全球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同时,欧美理论界关于银行信贷宏观效应的研究不断增加。尤其在以直接融资为主的美国,近来理论界也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深入研究信贷问题。相比之下,间接融资在我国的融资格局中仍占绝对比重,所以我们更需要加强对信贷的关注和理论研究,并完善相关的调控政策。
李连发副教授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和热烈反响。
(科研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