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本次论坛设立了由“新发展阶段与经济学创新发展”、“新发展理念与经济学创新发展”和“新发展格局与经济学创新发展”三个专题组成的圆桌论坛。

“新发展格局与经济学创新发展”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秦雪征主持。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王立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院长张国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佳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黄薇等嘉宾围绕主题分享了精彩观点。


王立勇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王立勇指出,新发展格局必然带给中国更伟大的经济实践,经济的创新发展一定会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同时,他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提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驱动以及微观主体研究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最后,王立勇对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问题做出阐述,他认为经济研究要做到中国大地上,立足于研究重大问题,用规范的学术方法做规范的研究,提高研究成果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尹志超发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认为,“双循环”发展格局给经济学课题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结合个人的研究方向指出,如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阻碍资源要素有效配置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和由技术变革带来的诸多新现象(例如移动支付)都对经济学课题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亟待探索。

司伟发言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认为,农业大学更加关注的是三农问题。如果给域外学界讲中国的农经故事、经济故事尚可,但如果讲农民的故事、农村的故事就需要范式创新以及中国特殊的叙事方式,这在目前的研究过程中面临较大挑战。其次,在新的格局下要创新我们的研究,要从传统的生产问题到营养、健康、环境等领域。随着农经研究范围的拓宽,我们需要促进农经研究与交叉学科的融合和发展。

张国胜发言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院长张国胜认为,国家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亟需要创新的经济学理论,只有多学科的融合,才能有更高的站位。其次,他认为理论一定是在社会之中产生,而且是在社会系统里面的产业中产生,未来建立现代产业学院,需要做到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更有高度的产教融合。

姚洋发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指出,虽然国内经济学研究质量在近10年中有了大幅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研究者刻意注重国外发表,失去了制定自己议题的能力,这种研究方式对中国经济和经济学发展的意义值得商榷。新时期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经济学,树立具有中国话语权的议题能力。目前很多研究能够发现一些好的问题和现象,但抽象、提炼能力不足,无法准确表达问题和其中蕴含的经济学意义。解决以上经济学研究中的不足,才能在新形势下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徐佳君发言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佳君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谈了两点体会。首先,要实现原创性的理论创新,关键在于要直面时代重大问题。我国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增长奇迹,运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差异来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实现经济学理论创新,还能够指导实践,助力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其次,要实现创新,需做到“知成一体”,从实践中发现理论创新的源泉。

黄薇发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黄薇认为,新冠疫情以来,国家所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不确定因素也迅速增加。如何来识别、评估、应对和控制风险,特别是借助保险来抓住或者探寻不确定性下的机遇,是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非常有趣而重要的议题。她以健康险以及长期医疗险的费率调整问题为例,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供稿单位:经济学院科研办公室
供稿人:董志霖
美编:山竹、山海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