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上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在北京大学李兆基楼109教室举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汝岱,以“畅通国内大循环,服务新发展格局”为题,为经济学院和其它院系的百余位师生作学术报告。
杨汝岱首先通过翔实的数据归纳出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两大关键问题在于增长缺乏新动力与经济结构失衡。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我国资本形成占比维持在接近50%的高位,难以保持高速增长;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全要素生产力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自主创新动能不足;出口总额在全球占比约为1/6,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接近30%,传统出口模式的数量扩张愈发难以为继。从经济结构的现状来看,我国存在着城乡间、区域间、所有制层面等多维度的结构失衡,需要通过提升配置效率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杨汝岱作主题讲座
杨汝岱表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需置于全球发展大背景下予以思考。当前正处于全球生产与贸易格局面临重大转折的时代,全球呈现出不同维度的分配恶化,全球化的福利效应越来越弱,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的蔓延更加速了这一趋势。他指出,过去两百多年以来全球贸易分工模式以劳动力禀赋为基础,然而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使得全球经济由单峰向双峰转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在这一全球发展大背景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需要更多依靠制度质量竞争、公共服务竞争,进而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
杨汝岱认为,产业(产品)竞争力(价格)主要是由生产要素成本、市场规模、技术水平所决定。并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阶段论。第一阶段主要发挥低要素成本优势。改革开放以来,要素市场逐渐放开,要素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从而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富士康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第二阶段主要发挥规模优势。当要素市场壁垒不断下降,通过要素流动带来的收益就会不断下降,这时候需要发挥中国经济超大规模的优势,建设统一的畅通的国内大市场,发挥规模经济和完备产业链在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方面的作用。阿里、京东等平台物流企业,比亚迪、宁德、隆基等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是这一阶段不断开始涌现的代表性企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挥规模优势必然会带来行业集中度的大幅度提升、垄断等问题,国家在产业规制方面要未雨绸缪,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营造自由竞争环境,稳定企业预期,更好的发挥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的增长效应,也要合理缓解分配效应,避免造成新的供需失衡。第三阶段则是以核心技术突破为基础的创新发展阶段。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内生选择,国家需要通过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激发企业内生的创新活力。
在讲座的最后,杨汝岱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建议。首先,要强化制度建设。提高政府违约成本,减少随意变更重大政策、重要法规,使中国成为全球技术和资本信任的地方。其次,要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全力推进东亚圈合作,中欧合作。再次,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进行行政区划、考评机制、职能设置等多方面调整,力争从块块竞争转变为条条融通。从企业、行业、空间等多维度挖掘配置效率改善的空间。强化要素市场改革与产品市场改革,使得创新成为企业内生选择的结果。

工作坊现场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气氛中圆满结束。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政治经济学工作坊”今后将陆续邀请更多学者走进课堂,为广大师生带来高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前沿和理论动态。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北大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宏观经济学”、“微观理论经济学”、“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劳动-健康经济学”、“发展与公共财政”和“经济史学”工作坊。截至2020年年底,工作坊共举办活动209场。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供稿单位:经济学院科研办公室
供稿人:吴尚
美编:山竹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