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12年,严复先生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后始建经济学门,这是中国大学中建立的第一个经济学专业。1919年,经济学门改为经济学系,马寅初先生任系主任。1985年,成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是北京大学在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个学院。2022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迎来建院(系)110周年华诞,官微特刊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曙光教授所著“我与经院”纪念文章,分享他与经院的故事,传承经院百年精神,共担经世济民情怀。
北大经济学院(系)110年历史是中国经济学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在漫长的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北大经济学院(系)创造了很多“第一”。
1867年,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前身)就开设有《富国策》课程,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 A .P. Martin)讲授英国经济学家福塞特的《A Manual of Political Economy》,他的讲稿被汪凤藻先生翻译出版,即为《富国策》一书,可以说,《富国策》课程是中国第一门大学经济学课程,《富国策》一书也是中国最早的西方经济学中文译本,而丁韪良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经济学教员,而且是第一个经济学外籍教员。
1901年严复先生(1854-1921)翻译亚当·斯密《国富论》(译名《原富》),标志着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正式传播之肇始。1903年,日本人杉荣三郎(1873-1965)被聘为京师大学堂的经济学教习,编写了《经济学讲义》,它是目前我们所见的第一本以“经济学”命名的教材,在中国近代经济学教育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时,严复先生是当时的文科学长和首任校长,北大经济学门就是在他上任的第一年创建的,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大学经济学系。
1919年北大经济学门改为北大经济学系,马寅初先生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同时,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在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也是最早的,李大钊先生(1889-1927)向国内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他也是北京大学经济学系的教授。
1931年,陈启修教授开始翻译《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册,并在上海昆仑书店出版,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个《资本论》译本,陈先生也是北大经济学系的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发展与创建也与北大经院息息相关,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进行调整后,北大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政治经济学教研室,20世纪50年代莫斯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古玛青柯到北京大学经济学系任教,他是北大聘请的第一位苏联专家,继古玛青柯教授(1952-1954)之后,又有古敏娜(1954-1955)和洛布霍夫(1955-1956)等人先后来到北大,协助指导北大政治经济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所以,不管是西方经济学的引进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北大经济学系都是领时代潮流之先,在中国经济学发展史上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到1985年,即北大经济学系(门)创建73年后,经济学系改建经济学院,这是改革开放后北京大学创建的第一个学院。
在110年光辉历程中,北大经院形成了自己宝贵的精神传统,我体会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矢志教书育人,甘做前薪燃后薪的奉献精神。在献身教育、兢兢业业育人方面,陈岱孙先生是一位典范。陈岱孙先生自1927年哈佛归来,先后在清华、西南联大、北大执教70载,沾溉无数学人,可谓桃李满天下。岱老学识渊深,才华盖世,却又淡泊名利,洁身自爱。操守坚贞,堪称师表。我记得1995年的初夏,北京大学为岱老举行盛大的祝寿会,岱老那天身穿玄色中山装,显得格外凝重庄严。当岱老缓步进入报告厅时,全场起立鼓掌,掌声久久不息,几代学子用这种无言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一位一生无欲无求尽瘁教育的老师的由衷敬意。岱老为这次祝寿会而作的即席演讲,是我平生所听到的最为感人肺腑的讲话之一,至今难忘。岱老说:“我首先要对同志们的厚谊隆情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我又感到不安和惭愧,因为同大家对我的期望和鼓励相比,我所做的工作实在太少了。时光流逝,一晃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在过去这几十年中,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一直在学校教书。几十年来,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看到一年年毕业同学走上工作岗位,为国家社会服务,做出成绩,感到无限的欣慰,体会到古人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的情趣。”能将教书这个职业做到这样的境界,历史上能有几个人呢?岱老一生尽瘁于教育的精神,对经院数代学子和老师都有深刻的影响。
第二,经世济民、为国家民族敢于担当的勇毅精神。在这方面,马寅初先生是当代知识分子中最卓越的代表之一。马校长在上个世纪40年代曾因激烈批评当时的腐败政府和四大家族而被关入息烽集中营,50年代末期又因为热诚为新中国建言而遭受不公正待遇,在当时的学术气候下,马寅初先生发表了一篇掷地有声的公开信,他说:“我虽年过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以力压服而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投降……我对我的理论相当有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得拒绝检讨。”马寅初先生身上所彰显出来的为国家民族未来而直言的勇毅品格,这种为民族利益而敢于担当的人格风范,至今仍然是经院最可宝贵的精神资源。
第三,精研深思、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学术开拓精神。在这方面,厉以宁先生是一位优秀代表。厉以宁先生是所有制改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历来被论者认为是贯通中西、治学谨严、体系恢宏、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学的学术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均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厉老师不仅治学极为勤奋,涉猎面极广,学养十分丰厚,而且在学术上勇于创新,言别人所不敢言,言别人所不能言,为此承受了很多别人很难想象的压力,但他始终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兼收并蓄,虚怀若谷,只事耕耘而不计收获,终于成就一代大家。
第四,甘于坐冷板凳、在冷僻学科寂寞耕耘的学术坚守精神。中外经济史和中外经济思想史是经济学院百年来的“特色菜”,一代代经济学人和学术大家在这些比较冷僻的领域长期耕耘,不逐骛外界的所谓潮流,摒弃诱惑,甘于寂寞,孜孜不倦,甘当铺路石,使北大经院成为国内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一方重镇。赵迺抟先生的《披沙录》、陈振汉先生的《步履集》、赵靖先生和石世奇先生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等,皆是学科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嘉惠学林,启迪后学,其功甚伟。
北大经院的厚重历史和精神传统,是一笔永远值得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北大经院睿智勤勉的学子和敬业向上的教师们更是经院走向新的辉煌的力量之源。在北大经院110年院庆之际,让我们共同祝愿北大经院未来在学术上能够开辟更加灿烂的新境界。
王曙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农村发展与扶贫、中国发展战略和国有企业改革等。王曙光教授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已出版经济学著作《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中国经济》《中国扶贫》《中国农村》《中国论衡》《中国方略》《问道乡野》《普惠金融》《天下农本》等三十余部,发表经济学论文百余篇,并出版散文集《燕园拾尘》、《燕园困学》《燕园读人》《燕园论艺》以及中国哲学著作《论语心归》《老子心诠》等。
供稿:金融学系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