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校友返校
    校友履新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我与经院
  • 校友动态
    校友返校
    校友履新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校友中心» 我与经院

刘群艺: 院庆感怀——历史与现实

发布时间:2012-04-11

此文写于世界经济专业暨国际经济系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今年适临百年院庆,躬逢盛事,历史与现实交汇。我想借此文、此机会向我的师友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对东亚经济的研究兴趣始于我的硕士导师王俊宜教授的教诲。在硕士论文选题过程中,王教授为我选定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主题。在博士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的导师石世奇教授又鼓励我做中日韩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正是我的两位学业和人生导师的督促和激励,让我在之后的学习、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确立了“东亚经济”与“经济思想史”的专业方向,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拓展研究领域。正如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所示,我对东亚经济的理解开始于对现实问题的考察。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刚刚结束,对危机乃至整个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也层出不穷。在尝试从汇率和贸易的角度解释危机之后,我对东亚经济的兴趣促使我去寻找更为深层次的发展背景,也就是中国、日本和韩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制度演变。对后者的探寻让我认识到东亚这个独特的区域个体有其源远的文化背景,也有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的现代历程,更有区域统合的未来潜力。

东亚原来专指东北亚,甚至就是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国家,但之后东南亚却也凭借着区域的成功整合,从边缘变中心,也让东北亚三个国家愿意与之扯上关系。东亚也就一分为二,东北亚与东南亚,合称“东亚”。

接触东亚,接触区域研究也已经10年有余,但总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摇摆,拿不定主意到底是一头扎进历史,不管今昔是何年,还是紧跟现实,做一个“时尚又经典”的研究者。最好的,不用说,还是能够自由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中间,写出一个让人在历史中品味出现实,在现实中又凝聚着厚重历史的东亚。这,还需时间的沉淀。

从历史上看,东亚并非一个十分光彩的用语,“大东亚共荣圈”的过去让日本也在提起东亚时小心翼翼,生怕揭开这个尚未完全愈合的伤疤。从这一点来看,日本真是缺乏大国的气魄。同样是面对历史的影响,中国这个“中心之国”,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当然也是东亚的中心,要求周边国家年年来朝、岁岁进贡,但包括日本在内的诸多属臣却也心甘情愿、有时要费尽千辛万苦甚至搭上性命的来朝拜。自然,这一来一往,还是有许多私心,要夹带上至国王妃嫔、下至随从侍卫的走私物品,一买一卖,再得些赏赐,风风光光、正正当当地做一回使者加商贩。中国要求这面子上的事情,国王不能称皇帝,子孙不能称太子,礼治上的规矩要遵守,受到欺负还可以要求来保护。其他的事情,自己能处理的就尽量不干涉,说他是自治也好,说他是真礼治假统治也好,中国的大国气魄也维持了一个能与西欧相比较的贸易圈。都说日本是一个搅局者,但不是他来搅局,也会有其他西方国家来搅,只不过日本属于圈里人,比较熟悉内幕罢了。这一搅,就从清朝搅到今天,日本说是东亚区域内的新生力量,但总让中国这个威严巨人有些时不时的震动。当然,日本仰慕大陆的心理不能作为他对外侵略扩张的理由。

区域研究本来就具有殖民色彩,也就是经济一体化才让这样的色彩逐渐淡化,区域研究的主题也从“被发展”转变为主动发展。东亚国家都经历了二战的洗礼,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从战争中重生而来,也包括战争中的侵略者——日本。说是战争等剧烈变局可以打破原有国家建制的桎梏,迎来新制度的诞生,从东亚区域来看,这样的说法还有待证实,因为日本虽然遭到战争的打击,但仍然延续了出口的基本国策,并把这一政策从本国带到文化和资本可以影响到的周边区域。从今天的危机经验来看,这一政策还要继续扩大它的影响范围。虽说对外贸易从最老牌的经济体就有迹可寻,但正是日本把对外贸易的利益赚到极致,并且集结全体国民的力量来出口。这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政策,在东亚却能助一个又一个国家实现富强的梦想。如果说日本在历史上给东亚带来了太多伤害,但作为东亚模式的始作俑者,这样的创意确属难能可贵。日本贡献了想法、贡献了资本,但自始至终没有想贡献自己。

区域,自然是要超越国家,把同一区域的国家整合成一体。贸易、资本、人员流动可以促进这一过程,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就可以完成这一过程。虽然有跨国公司的帝国之说,但公司还是不能超越国家主权,比如再大的跨国公司还是要选一个注册地,即使选在避税天堂。东亚在选择类似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以相似性、区域分工和共同发展愿望为基础的一体化的地区,但国家的选择仍然是不能回避和逾越的。实际上,没有区域化的制度设计,东亚各国和地区也在互相低价叫板、抢占共同的出口市场时获得了竞争的效率,但是无论是从政治安定的角度,还是与现有经济区域组织讨价还价的角度,联合总比不联合好。但是,什么形式的联合能够吸引尽可能多的国家参加呢?这时,经济的就远比政治的要吸引人了。虽然,欧盟、北美,甚至非洲、南美的经验都说仅仅是经济的合作是不真实可信的,但谁又能否定,总能出一些新鲜想法的东亚也同样在区域一体化领域来一些创新呢?

东亚的意识也不过一两个世纪,东亚的自立还不到百年,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则刚刚超过十年,如果从这样的时间维度来看,任何操之过急的想法都有些不合情理。虽然,奇迹可以赋予任何一个有望腾飞的经济体,东亚也每每成为奇迹出现的希望之地,但也应该给东亚稍微多一些时间,让历史有机会沉淀下来,让现实有停顿的理由。

我想,对于百年经院来说,无论是其“经世济民”的院训还是秉承学校的“兼容并包”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理念,历史与现实都已经水乳交融。虽已期颐,但毫无老态龙钟之感,而是日久弥新。我在其中,深受其益,促我前行,也为身为其中一员而骄傲。贺经院百年!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