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论坛”在经济学院302会议室举行。论坛由郝煜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王熙作了“货币数量论:经验和定量的重新估计(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An Empirical and Quantitative Reassessment)”的报告。
“经济学论坛”,是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办的专业学术性论坛。论坛致力于打造一个经济学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对当前及未来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和现实热点问题展开广泛、深入、全面、开放的探讨。论坛每月举办一次,由主题演讲、专业评论和自由讨论构成。论坛邀请经济学各领域素有研究的知名学者或研究取得进展的中青年学者发表主题演讲,并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货币数量论或者说货币中性假说,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重要课题。罗伯特·卢卡斯凭借对于货币数量论的深入研究获得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王熙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卢卡斯选取的样本区间之外,货币和价格水平的联系其实并没有货币数量论预测的那么紧密。并且卢卡斯选取M1口径的货币存量指标进行讨论,与使用M2口径货币存量指标得出的结论也有较大的不同。因此,王熙主张货币不是外生变量,而应该是内生变量,是通过银行在房地产市场的授信而创造出来的。基于此,他构建了一个关于把房地产市场金融创新和货币创造联系起来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1955-1981年间美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报告结束后,陈仪副教授就货币内生性等问题发表了点评。他基于中国的数据特别指出,股价和M2的不相关,对比房价和M2的正相关,正好为货币的内生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郭研副教授和郝煜副教授分别就电子货币是否属于银行货币、央行是否还具有存在的意义与王熙进行了讨论。
(经济学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