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6日,2016年全国高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暨第十五届学生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教育部高教司财经政法处吴燕处长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13所院校共51名教师和29位学生代表出席了会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董志勇教授带队,经济学系主任叶静怡教授、副主任杜丽群教授与两名2014级本科生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教育部经济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董志勇教授主持了上午的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各基地的负责老师就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展开热烈讨论,围绕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内容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等共同关心的话题,积极分享了教学和培养过程中的有益做法及经验,并提出了一些共同面临的问题。北京大学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经济学系主任叶静怡在工作交流会上发言,介绍了北大基地过去一年建设的总体情况,对为贯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和“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教育理念,为实现理论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说明,还就政治经济学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思路发表了意见。
在学生学术交流会上,各基地遴选的29篇本科生优秀论文作者分成6个组报告自己的论文。我院经济学系2014级本科生詹佳佳、侯戎,分别报告了自己在中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方面的研究成果。詹佳佳的论文《清末明初商埠地方虚位币制的演进与讨论——以潮汕“七兑银、七兑票”为例》,基于丰富的史料,考察了这一时期潮汕地区的地方性货币产生、发展及最终消亡的全过程,分析了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还梳理了时人对这一现象的观点和争论。侯戎的论文《宋代“反抑商”思想、科举制与商人地位的提高》着眼于宋代科举制下“士商对流”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引征了大量官修史书、地方志书、时人笔记等第一手史料,挖掘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她们的研究充分展示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史论见长”的特色,得到了点评教授的高度评价,获得了优秀论文奖。此外,我院袁雅婷、翟佳音、李冠儒和王昭华四位同学合写的论文《家庭因素对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实证检验与解释》也入选了本次优秀论文评选的大名单。

(经济学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