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三十八讲在经济学院606举办。本次主讲嘉宾是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讲座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杜丽群教授主持,参加讲座的还有周建波、管汉晖、杨汝岱、张亚光、郝煜等师生。
陈志武教授主讲的题目是《清代命案率历史:另一种东西方大分流?》。传统观点认为:1661年至1793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著名的“康乾盛世”。19世纪及其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中国经济才开始停滞甚至衰落。基于GDP( Maddison, 2001 ) 、生活水准(Allen, et al., 2011)和人口增长的数据也支持这一论断。然而,应该如何评估中国在18到19世纪的表现?陈志武教授提出可以从社会福利这个视角来审视这一时期中国的表现,并指出利用命案率作为社会福利的度量。陈教授进一步说明了采用命案率作为社会福利度量的合理性,他指出命案率取决于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如文化和道德所规范的行为准则)、经济成本与回报、犯罪者的需求/动机以及不可预见的随机因素等,与人均GDP相比,命案率具有跨时段的一致性,度量了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围度:人际间的暴力行为/风险 (Baten, 2014)。
随后,陈志武教授重点介绍了1661到1898年中国命案率的构建。数据从国家和省份两个层面进行统计,以便分析命案率变化的决定因素。为了说明1661-1898命案数据如何获得,陈教授介绍了命案的例行程序与题本制度,从康熙朝开始,命盗要案需要以题本形式上报至内阁,这种题本制度延续至1902年,但1895年之后的数据变得不可靠,题本档案贮存于第一历史档案馆,含括了除新疆和西藏外的19个省份。他还简单介绍了其他用于估计和检验的数据:红本库中的红本书(来源于方苏生,1934)、土地/婚姻题本(来源于一史馆)、死刑数(来源于清实录)。接下来,陈教授进一步分析跨省间的命案率区别和决定因素。在分析命案率决定因素时,使用人口增长率、粮价、旱涝灾害、降雨量、土地基尼系数、收入基尼系数、逆市场化指标、士绅、官方评级作为解释变量对省命案率进行回归。
最后,陈志武教授给出结论:清朝的命案率从1661到1820年稳步上升,但1820年之后开始下降。不同于以往传统观点,康乾盛世期间,从暴力/风险围度测度的生活水平在下降,而19世纪则在提升。他进一步指出清代历史值得进一度深究,刑科题本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素材。郝煜助理教授作了精彩的点评,在场师生也和陈志武教授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