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三十六讲在经济学院202举办。本次主讲嘉宾是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史系主任兰日旭教授。讲座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郝煜助理教授主持,参加讲座的还有周建波教授、张亚光副教授等师生。
兰日旭教授主讲的题目是《中外金融组织变迁:基于市场-组织-技术的视角》。他首先介绍了金融组织变迁分析框架。经济的发展、市场边界的拓展或深化引起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原有的金融组织会面临交易费用、金融不对称程度与风险多样化、金融覆盖率等方面困局,随着克服交易费用技术、降低不确定性技术、扩大金融覆盖率技术的出现,新金融组织也就产生了。
在此分析框架下,兰日旭教授详细分析了传统金融组织演进、现代金融组织变迁及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兴起。在公元1500年以前,经济发展、区域市场拓展缓慢,与古典式增长与农业为主的生存型经济结构、区域市场的特征相适应,此时的金融发展呈现出交易区域内的货币种类更加多样化、市场范围的扩大、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大、风险呈现扩大化趋势的特点。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缓慢发展,造纸、密码等手段的出现,记账手段的变化,金融组织逐渐多元化,表现为官方借贷的发展、民间金融组织多元化(中国)及城市、农村的借贷组织、货币兑换商、多样化的行业性金融组织的出现(欧洲)。在1500-1950年间,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中西分流现象,一方面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工业为中心的市场型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被逐渐纳入到西方主导的经济结构中。随着新大陆内生意外市场的出现,亚非拉沿海地区卷进西方市场,世界市场形成。同时,节省时空的交通通讯技术、现代公司制度与管理的发展,西方产生了多样化的现代金融组织,并且扩散到亚非拉国家。当前,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市场的深入,化解时空局限的信息技术的突破以及改善依托人工、物理场所等高昂成本的信息技术的革新导致了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出现。
基于上述分析,兰日旭教授给出了三点结论:1.中外金融组织演进起点相似、近世分化,但当前的差异,可能为未来趋同、甚至超越铺垫基础;2.金融组织演进均是在经济发展-市场扩张或深化-原有金融组织困境-技术发展-新金融组织产生的路径中演进的;3.以中国为主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本身就是原有金融组织服务能力有限、金融市场细化不足而供需失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晶,具有金融市场细化、化解融资难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则高度细化,金融组织的供给几乎涵盖了各个层次的需求,互联网等技术的引进更多是为了改善和提高金融组织效率,降低交易费用、解决融资贵的作用。
讲座的最后部分,张亚光副教授和郝煜助理教授用提问的方式对兰日旭教授的演讲做了精彩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