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2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论坛”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第3次讲座在经济学院302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郭研副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姚雯博士做了题为“Investing like China”的主题报告。
“经济学院论坛”是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办的专业学术性论坛。论坛致力于打造一个经济学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对当前及未来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和现实热点问题展开广泛、深入、全面、开放的探讨。论坛每月举办一次,由主题演讲、专业评论和自由讨论构成。论坛邀经济学各领域素有研究的知名学者或研究取得积极进展的中青年学者发表主题演讲,并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这次论坛吸引了经济学院众多师生的参加,现场座无虚席。
以观察到的自2009年以来技能型工人工资溢价(Skill Premium)下降为切入点,姚雯博士通过建模试图找到和解释导致工资组成结构变化的原因。通过研究,作者得出如下结论:1、由政府主导补贴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导致了如上所述的工资组成结构变化;2、基础设施部门得到扩张,吸收了大量的资源;3、基础设施部门的扩张,同时产生了挤出效应,推升了利率水平;4、对非熟练技能(Unskilled)劳动需求增加,导致了技能型工人工资溢价(Skill Premium)下降。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讨论了对福利变动的可能影响。
演讲结束之后,杨汝岱副教授和崔小勇副教授分别对姚雯博士/助理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点评。杨汝岱副教授认为:(1)技能型工人工资溢价(Skill Premium )先上升后下降,其背后的原因,是否就能全归因于基础设施建设,这要加入更多证据支持。有没有区分基础设施与房地产投资,同时还有没有可能是由教育投资带来的。(2)模型没有考虑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产生的外部性,所以不建议讨论最终对福利变动的影响。崔小勇副教授则认为:(1)用制度的理论解释工资差异的缩小,就该模型而言,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点,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2)可能存在的问题在于,工资差异的缩小是必然趋势(长期变化过程),而这个文中讨论的具体变动是不是可以归因于政府增加投资带来的(短期政策带来的影响),即是一个周期性现象还是结构性现象。如果是结构性现象,其他一些原因很重要;如果是周期性,这个模型的解释力就需要进一步论证。
最后,郭研副教授主持在总结发言中感谢了经济学院的广大师生对经济学论坛的参与和支持,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