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三十四讲在经济学院203教室举办。本次主讲嘉宾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特聘一级教授陈争平先生。讲座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周建波教授主持,参加讲座的还有管汉晖副教授、张亚光副教授等经济史学方向的老师和同学。
本次报告主讲的题目是《新理论与新货币史》。陈争平教授借用经济史学泰斗吴承明先生“不能把全部经济史建立在某种单一的经济学理论上”和“一切经济学理论都应视为方法论”的观点作为开场白,认为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也应当是经济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他从以往近世货币史研究主要问题说起,提出货币史学界内部存在分歧、货币史学界与外贸史学界存在分歧、货币史学界对近世货币供给机制缺乏应有的分析等问题,认为应当结合有关新理论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新的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近代中国货币史。
陈争平教授从货币层次论、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两个方面介绍了现代意义上的货币供给理论,认为应用广义货币理论研究近世中国货币运动应取其货币层次论,而不能拘泥于准货币含义具体表述,狭义货币存在着历史演进过程,准货币同样也有较复杂的历史演进过程,而且在演进过程中狭义货币与准货币还会相互转换,例如:西汉以后黄金由法定货币退为准货币,明中叶白银由准货币进为法定货币。当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时,货币供给就是内生的,北宋时期四川商人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是历史上内生货币的典型案例。
随后,陈教授从货币供给角度,将“近世”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在近似早期,16-18世纪中国伴随大量白银内流,同时还有大量黄金外流。大量美洲白银流入,加强了白银货币将领地位,减缓了黄金货币的救市作用,推迟了中国新型内生纸币的诞生。而大量黄金的外流从侧面反映近世中国黄金的世界货币职能大大加强,表明货币五大职能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世界货币职能及价值储藏功能对流通媒介职能的影响不可低估。在近世中期,货币需求大增,但货币供给方面却出现白银由大量内流向大量外流的转化,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使得纸币----庄票出现了。在近世后期,外钞成为中国通货种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外国银元及外钞挤占中国市场,是世界货币影响中国通货的重要表现。基于上述研究,陈争平教授指出: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与广义货币理论有着天然联系,这一新的理论组合必然冲击传统货币史研究,推动货币史理论创新。
讲座的最后部分,管汉晖副教授和张亚光副教授用提问的方式对演讲做了精彩评述,周建波教授也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作了总结,并对陈争平教授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