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6日,北京大学“经济学论坛”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第1次讲座在经济学院302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叶静怡教授主持。石菊博士做了题为“Modeling Individual Health Care Expenditures in China”的主题发言。
“经济学论坛”是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办的专业学术性论坛。论坛致力于打造一个经济学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对当前及未来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和现实热点问题展开广泛、深入、全面、开放的探讨。论坛每月举办一次,由主题演讲、专业评论和自由讨论构成。论坛邀经济学各领域素有研究的知名学者或研究取得积极进展的中青年学者发表主题演讲,并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这次论坛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的参加。
以我国新一轮医疗改革为背景,作者试图将我国个人医疗支出模型化,探索不同的医疗支付制度对支出的影响。作者由既有的文献梳理得出医疗支出具有一些独特的分布特征,而一些相关变量对医疗支出产生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采集了国内的大样本数据,运用计量模型试图检验在个体水平上医疗支出的可预测性。通过研究,作者得出结论:1、大样本下,OLS模型的预测力并不弱于相对复杂的GLM和Two-part模型;2、中、美两国数据预测力的对比上没有显著区别;3、门诊病人的支出相较于住院病人更容易预测;4、利用该模型对大规模医疗支出以及相对常见疾病支出预测上,显著低于实际水平。
演讲结束之后,陈仪助理教授和陈凯副教授分别对石菊博士的讲座进行了点评。陈仪老师指出,对于模型的数据上,因为选用的是中国一个西部县市的数据,而与美国整体数据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否能推广到中、美两国数据预测力的对比上没有显著区别上,需要谨慎考虑。还有在回归模型上,是否可以加入教育水平,或者进一步调整名义医疗支出为实际医疗支出。以及中国目前已经进行的医疗改革是否对医疗体系产生了系统性影响,可能对模型参数产生影响。陈凯副教授认为,这篇文章出发点对于我国目前推进的医保体系改革比较具有现实意义,预付制的推出需要有一个好的预测模型来表明预付制可能对整个医疗改革带来正面的影响;计量模型的数据跨度包含一次大的医保改革,可能会产生系统性影响;回归模型显示,数据预测的效果欠佳,所以是否应该对回归模型及数据分类进行进一步的工作也是值得考虑的。
参与论坛的其他老师和同学也就相关问题与石菊博士进行了交流。最后,叶静怡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感谢了广大师生对经济学论坛的参与和支持,认为本次学术讨论非常成功,意义深刻。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