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14年以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发扬经世济民之担当,在每年两会期间,组织本院学者围绕两会热点,紧扣政府工作报告,为国家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目前,学院已正式出版“两会笔谈专辑”9部,共收录540余篇时评文章。从《2014:中国改革再出发》到《2022: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每一部专辑都见证了国家改革发展的坚实步伐。今年,第10部专辑《2023:统筹兼顾聚合力 奋楫笃行启新程》也将与大家见面。
2024年3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办“学习两会精神专家座谈会”,学院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分析经济形势,展望政策未来。以下为部分学者观点。
章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教授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刻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能的攻坚期,提出应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的要求,为坚定发展信心、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务实目标。
一,必须看到,全球经济增长的格局没有改变,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2023年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在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两个方面,完成了高于上年5.2%的经济增长,经济总量达到125万亿元人民币,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6.2万元,比上年提高5.7%。纵向来看,经济增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速度。横向来看,远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加强。
二,必须看到,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没有停滞,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正在加快。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名义增长率为14.4%,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7.6%。恩格尔系数29.8%,比上年下降0.7%。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增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3.3万元,增长5.3%,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日益增强。
三,必须看到,创新和新动能探索没有削弱,新质生产力和新发展空间将不断涌现。从2023年数据看,全社会研究与试验经费(R和D)达到3.3万亿元,占GDP 2.64%,为历史最高。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电子商务交易额46.8万亿元,年增长9.4%;网上零售额15.4万亿元,年增长11.0%;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273万户,日均新增2.7万户。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正在拓展一系列新发展空间。坚定发展信念,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伟大复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前途光明。
杜丽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教授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这一工作任务,明确提出“着力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制度规则统一。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出台公平竞争审查行政法规,完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监管规则。专项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不当竞争等突出问题,加强对招投标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坚持依法监管,严格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坚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等具体要求,为我国深化改革,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我国的经济实践都表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被上升为“决定性作用”。这是新时代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核。
二、需要政府扮演恰当的角色
古典经济学对市场机制的分析和它所揭示的部分法则仍然显示出生命力。但由于市场经济存在个体的盲目性会加总表现为总体的无序性,因此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对于构建统一大市场而言,需要进一步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配合“看不见的手”为统一市场提供有效的基础制度、高效的联通设施,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统一的商品和服务市场等。其中,政府的职能关键在于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框架下,加强顶层设计和监管体系建设,与市场机制形成一股合力,消除一系列阻碍上述制度、市场形成的障碍因素。
三、坚持区域市场和全国市场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已有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在顶层设计以及推动规划落地的过程中,区域市场和统一市场的辩证统一关系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方面,区域市场是全国市场的基础;另一方面,全国市场同样从供给和需求端构成区域市场的前提。因此,要坚持以全国统一市场为目标,以区域市场一体化为手段,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同时推进区域共同市场的发展,用区域共同市场促进全国大市场的建设。
李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副主任,教授
面对去年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出中国经济的旺盛活力和巨大潜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意义重大,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作为经济领域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将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大部署,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积极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能;同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和智慧。
周建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教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基本延续了往年的政策基调,保持了政策的连贯性。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去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系列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比如出台“民营经济31条”、国家发改委内部新设民营经济发展局等等,这些举措令人充满期待,推动它们进一步落到实处并惠及民营企业也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最近引起全社会关注的贵州女企业家讨工程款被捕事件,虽然事件的真相还有待政府部门进一步查清,但背后所反映的民营企业受到不平等对待,甚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则是真实存在的。类似的事情其实不少,尤其是工程领域,国有企业获得项目后再转包给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实际承担了施工或服务的责任,而国企则坐收利润,这直接损害了市场公平和民营企业的利益。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对待。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完整准确理解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真正为他们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与价值,如此才能充分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郑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教授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这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发展银发经济要关注三项重点工作。一是要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急难愁盼包括老年助餐服务、居家助老服务、社区便民服务、老年健康服务、养老照护服务等。这些事既是日常琐事,又是关键小事,还是民生大事。二是要着力培育潜力产业。潜力产业既包括老年用品、智慧健康养老、康复辅助器具等可满足老年人自身需要的产品,又包括抗衰老、养老金融、老年旅游等一些高品质服务,还包括全社会适老化、无障碍改造。三是要大力弥补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加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实现农村有意愿的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同时积极探索构建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网络,并将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至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和居家老年人。
李连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副主任,教授
政府工作报告对当前国际环境进行了准确判断,认为其“异常复杂”,并对未来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提出了“艰巨繁重”的评估。这种认识体现了政府对于国内外形势的深刻理解和清醒认识,为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报告所提出的一系列具体工作任务,均建立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对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刻洞察和科学部署。报告在深化改革方面,明确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报告的详细内容在于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的具体实践。
苏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
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应该说是比较高的。原因就在于今年是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要实现这么高的目标。今年和去年经济增长的目标都是5%,但去年是在前年经济相对低增长的基础上,而今年是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因此数字虽然都是5%,但含金量不一样。今年的增长目标显然更为积极,“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今年制定这么高的增速目标,除了报告中提到的几个考虑因素之外,应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稳预期。今年是要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实现5%的目标,因此难度相当大。去年在低基数基础上实现5%的目标难度都很大,今年的难度当然就更大了。因此,要是考虑到基数较高,今年的增速目标本该低一些;但是,如果真的设置一个低于去年的增速目标,比如4.5%,那就给老百姓一个信号:“经济形势很差”。结果就会影响老百姓的预期,让他们在消费、投资方面变得更为谨慎、保守,不利于扩大内需和稳增长。
秦雪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学系教授
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全国人民描绘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光辉前景,为各族人民谱写了团结奋斗的新篇章。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倍受鼓舞,更感使命在肩。结合自己近期的学术研究,我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青年群体就业问题感触尤深。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让青年群体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既需要青年群体积极提升就业技能,也需通过多方面改革举措,从根本上改善青年的就业环境,推动实现劳动力市场更高效供需对接。作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以大学毕业生为主要构成的青年群体就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失衡的经济原因,也有数字技术对工作方式和就业形态的冲击。
基于近期关于青年高质量就业的课题研究,本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从总体上看,政府在保障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首先需要保经济增长、保市场主体。当前需围绕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企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开发更多适合大学生和青年群体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对于面临行业性经营困难的企业积极实施重点指导和支持,给予财政、税收、社保等支持和优惠,助其渡过难关;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突破口,财政、税收、人社、金融等部门应加强协同,有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保持和创造提供就业岗位,并做好中小微企业招聘用人服务,如支持建立中小微企业HR联盟、组织开展中小微企业招聘专场等。
第二,改革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和雇佣关系的转变。在城乡统筹、城乡融合背景下,政策的发力点是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在常住地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破除因户籍身份不同而带来的城乡差异,构建城乡一体、多档保障的公共服务体系。在数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和雇佣关系转变的背景下,改革的目标应当是破除因是否有固定就业单位的不同而带来的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的差别,构建一个就业优先、福利直达个人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积极应对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力推动当地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工业智能化、生活智能化水平提升。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会使新兴产业诞生,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激励、开设创业孵化器等方式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为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资金保障。还应制定技能培训和再培训计划以提升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和适应新兴行业的能力,帮助部分中低技能劳动者向中高技能劳动者转型过渡。
管汉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长聘副教授
2023年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中国经济呈现温和的复苏态势,全年GDP超126万亿元,以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顺利实现了年初制定的5%增长目标。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2022年基数相对较低,两年复合平均增速仅4.1%,仍低于潜在增速区间,这表明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对此,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当前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即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无疑是2024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已经走过了高速增长的阶段,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从经济供需两端来看,我国不断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具备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主要途径还在于提高科技含量,鼓励更多的创新。在这一领域,超大规模市场加快了新兴技术产业转化的进程,在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5G等领域都体现得较为明显。另一方面,中国在新兴产业中的优势逐步形成,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等领域产能快速扩张,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技术水平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展望2024年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借助良好的基础条件,中国经济发展质量能够在以下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将不断提高,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而带动投资边际产出继续稳定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将进一步加大,要素精细化配置和新产业、新模式将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支撑将更加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将得到很大改变;新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能够创造更为充分的就业机会,中等收入群体继续扩大;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将实现“达峰”,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如果这些方面能达到预期目标,2024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经济仍能维持较长时间的中低速增长。正在召开的两会一定能为此后的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指导。
田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长聘副教授
2023年是我国外部经济环境艰难的一年,进出口略有增长,吸引外资首次出现负增长。从去年的外贸形势观察,我国的贸易伙伴国更加多元化,对“一带一路”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进出口占比升高,民营企业对进出口的贡献率上升,“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尤其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并在包括跨境电商等行业稳步增长。这是我国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推动产业链完善升级和新兴产业配套政策的成果。虽然去年吸引外资放缓,但这主要受后疫情时代跨国公司全球布局调整,全球跨国投资低迷的影响。同时我国吸引外资的结构也在优化,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一些地区吸引外资依旧呈现稳定增长,这些城市的外资多集中在新兴产业,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利于外资发展的成熟的营商环境及配套政府服务。2024年国际经济环境将更加多变复杂,国内经济活力也需要时间恢复,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发挥民营经济主体活力,促进外贸“质升量稳”,加大吸引外资力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将是2024年我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工作重点和突破关键。
郝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副主任,长聘副教授
最近几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支撑高质量发展。其中,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科举时代,亦耕亦读的乡村知识分子是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使中国的识字率在前现代长期领先世界。近代以来,随着科举的废除,大量知识分子进城;加上现代经济部门在城乡和地域的分布不均衡,乡村教育日渐凋敝。不管是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还是建国以后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对于这种局面只能暂时缓解,非长久之计。此外,仅靠地方财政支出的倾斜和跨地区转移支付,无力扭转基础教育的地域差距进一步拉大,无法弥补信息技术发展下形成的城乡和地域的“数字鸿沟”。
在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中,除了传统的人才引进政策和财政政策,市场力量——新兴的在线教育提供商,也可以提供一个辅助解决方案。即使“人才不下乡、财政无倾斜”,在市场准入开放竞争的前提下,这些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基层为知识付费的意愿,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教育内容,也有助于解决城市高学历群体的就业问题。比如,在线教育机构提供的英语课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的销量相当可观,使学生可以接触到发音标准、语法规范的英语教学内容,也提供了数万城市就业岗位。
未来,新技术如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势必带来大量的知识付费需求。在学校教育内容灵活性不足的背景下,在线教育提供者可以迅速提供市场需求的知识内容,从而提升社会平均人力资本,弥补数字鸿沟,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劳动力储备,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
刘冲: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长聘副教授
李强总理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强调了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举措。随着我国数字化向中观产业层面扩散,数字技术正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的重要工具,数字技术的应用将引发劳动力需求结构、产业组织形态和数据要素等方面的新变化,对劳动者结构、产业协作生态和数据供给、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应对这些变化,展望2024年,要进一步加强培育符合数字技术背景的人才队伍,搭建为传统产业全链条改革提供有力支撑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安全有序的数据供给和治理机制。以数字变革催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速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先进的驱动力和牢固的产业基础。
吴泽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经济学系副主任,长聘副教授
202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在经济增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安全发展、民生保障等各方面事业均取得丰富成果。面向2024年,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充分表明促进稳定、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作为十大任务之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经济发展生产要素的重要要求。新动能、新赛道、新领域的开辟不仅仅需要积极有为的政策引导与配套完善的基础建设支持,同时也需要专业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充分保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不仅仅需要加快推进高精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也应努力培育适应新行业、理解新技术的新兴职业群体,用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激励制度调动各类人才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积极性,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助力经济平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韩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长聘副教授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达成今年的经济目标尤为重要。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GDP增速要达到5%左右。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具有实现的现实基础;但要达到它,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今年开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整体数据既有积极的一面,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困难与不确定性。我国目前信贷结构持续改善,春节期间的旅游、消费数据表现亮眼,但仍面临着较大内部困难与外部不确定性。为此要加强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多策并举,形成合力;以实现今年的发展目标,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刘新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通过学习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发言和政府工作报告,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提案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特别是很多针对改善民生的建议,切实可行,有助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未来产业、数字经济发展、消费、社保等方方面面,这些政策措施振奋人心,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总的来说,我对2024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充满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宋芳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金融学系教授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实现金融强国目标及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五个领域中的部分领域如普惠、养老等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对于部分短期市场资金的吸引力较弱,其初期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激励和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其发展壮大则离不开符合市场规律和金融规律的成熟商业化运作。未来发展过程中应着重解决以下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解决好成本可负担和商业可持续之间的矛盾。金融机构应以模式创新为核,数字技术为翼,改变传统运营模式,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在让利实体经济的同时,实现业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处理好五大领域发展和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应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引导商业资金进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发展过程中守住风险底线,做到金融发展和风险可控的统一。
李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助理教授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高度概括了过去一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也得益于全国人民的辛勤努力和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报告还涵盖了新一年政府工作的全面部署,重点突出、催人奋进,其中关于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相关论述,更是为我们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青年教师,必须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创新性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扎实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经济学青年研究者,始终坚持从中国实践需求出发,围绕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开展研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建言献策。
吴群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助理教授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面对甚嚣尘上的逆全球化浪潮,去年我国坚持推进内外改革开放,破除万难,经济取得了难得的持续发展。展望未来,应对可预期的和不可预期的众多困难,相信在党中央的持续坚强领导下,通过两会进一步凝聚共识、汇集力量、解决难题、理顺经济关系,达到多维度开放、与世界各地形成更深度融通的格局,我国经济能够乘风破浪,抵达新的发展高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未来我也将严格遵循学校要求、积极呼应学生期待,持续做好教研本职工作,并向前辈同仁学习提高服务现实经济的能力,学习好两会精神和具体政策,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贡献绵薄之力。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