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之后,2021年12月11日,第四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190所院校的25位校长、211位院长出席本次论坛。论坛设立了由“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经济学教育如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征程历史使命与经济学理论创新”“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经济学研究如何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五个主题组成的圆桌论坛。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圆桌论坛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崔建华主持。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安同良,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盛斌,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维国,西北大学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振磊围绕主题,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经验,就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丰富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命题以及理解中国经济百年发展经验的底层逻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启发性的探讨。
崔建华主持
安同良发言
安同良分享了他关于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研究成果。他指出以万物互联、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等数字与生物技术革命深度融合为核心的新经济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经济活动。近年来,中国新经济蓬勃发展,不仅引领着全球科技变革与产业发展,更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具体而言,他将进入新中国以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借鉴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以马克思经济学为理论硬核,运用复杂经济学框架及吸收各类经济学有用成分,构建了具有硬核、两个保护带、启发性思路、完整框架,以及面向新经济发展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中,这一理论体系的硬核为马克思经济学;两个保护带,一部分为马克思经济学的中国化,以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另一部分则是新经济对原有经济理论的重构。安同良表示,从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构架来看,面向新经济发展的中国的理论体系是内嵌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与理论变迁的动态演化过程、是以信息网络空间和复杂经济视野等视角为底层架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繁荣和本质的经济学范式。只要这一新的理论体系可以预测新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诸多新颖事实,且这些事实的真实性不被推翻,那么就有理由对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蒋永穆发言
蒋永穆指出,研究百年中国经济学发展,需要关注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起点问题。首先,他总结了当前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问题,实质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而提出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应当以改革开放为起点;第二种代表性观点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应当伴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征程始于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不同于以上观点,蒋永穆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可以最早推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这一思考源于他对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研究。从党的百年总结来看,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从而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此外,消灭贫困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矢志解决的问题,例如,消除农民的贫困直接构成了土地革命的重要动机。因此,他指出经济学界应当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提前至党成立之初,这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理论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刘俏发言
刘俏就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发表观点。他指出回顾百年中国经济发展史,宏伟的工业化进程是推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中国的工业革命虽始于洋务运动时期,但实质性的突破则有赖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70年发展。刘俏认为,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工业化的实质推进,本质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中国摆脱将政府与市场简单二元对立观点的束缚。通过顶层设计与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相结合,成功让中国诸多产业的崛起变为现实。进一步,他指出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已经对过去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有了诸多深刻的理解,但随着新时代下能源结构和人类交互方式的改变,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其他的现代文明形态转变,如何在新的条件下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发展、进而增进人类整体福祉却依然前景不明。这是由于当前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和分析工具主要仍基于工业文明时代,而新时代下能源结构和交互方式变化所带来的新的研究框架尚未完全明朗。这一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值得所有经济学同仁共同思考和应对。
刘守英发言
刘守英提出了“中国经济百年理论创新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如何衔接”这一重要命题。他首先溯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历程,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理论创新产生了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理论创造;第二次飞跃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次飞跃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三次思想飞跃是中国共产党最为重要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回顾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三次飞跃期间的学术创造,刘守英认为前两个期间,学界与官方理论体系的链接紧密融洽,互为依托,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例如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村派,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形成关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识,是毛泽东思想论证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支撑。而第二次思想飞跃之时,学界的研究紧紧根植于中国改革的现实实践,因此也与官方理论体系同气连枝、呼吸与共。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中国国情提出的系列新概念和新观点,目前学界的理论研究尚未与之形成合力。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他提出学界同仁仍需勠力齐心,基于当前中国的新问题、新实践,主动调整研究范式、分析工具、乃至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应共同努力为中国经济的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留下富有价值的学术视角和学术痕迹。
盛斌发言
盛斌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百年发展一个最为重要的成就。这一创举既破除了传统西方经济学的教条,也使中国几乎成为唯一的一个转型成功国家,极大振兴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他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特点,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二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三是处理好中国特定国情、社情背景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由于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激励和公平,因此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建立更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体系,因为新的发展阶段总是诞生新的发展问题。因此,需要采用新的应对之道。二是要提升政府的经济治理能力,推动有为政府向智慧政府转型,提高决策的科学化、监管能力的现代化,坚持依法执政。三是要坚持对外开放。盛斌指出,中国的开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发达国家的无端指责,一方面我们应顺应国际竞争的公有规则,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参与相关全球治理规则的构建。他指出发展当前中国对外竞争的优势,仍需要注重夯实国内经济制度基础。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持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将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康庄之道。
王维国发言
王维国就本次主题分享了他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的深入思考。他指出,从学理角度去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要抓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这两个主线。前者事关如何研究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以及整个社会生产的过程;后者从实践视角出发,重在解决中国实践问题,进而再形成理论升华。而在理论总结的过程中,三个重点不可忽视: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这是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要义核心;二是研究视角需要抓住中国特色,尤其不可忽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意指聚焦经济学效率、公平两个视角展开研究,而创新则事关如何以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实现更好解决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此外,两条主线之外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如何将意识形态特征融入市场经济的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正视全球经济体系下意识形态的竞争。通过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实现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愿景,正是建立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主要的研究出发点之一。所以与之相对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最高层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然后再次第延伸至中国宏观经济学、中国微观经济学和中国区域经济学等具体学科。如上,我们即可有望建立系统、完整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
吴振磊发言
吴振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中构建党的经济思想体系”为主题发表观点。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要理清三次飞跃中党的经济思想体系的构建过程,需要深刻理解其建构的主线和逻辑框架。吴振磊认为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创新发展的主线就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式。基于这一主线,党的百年经济实践既服从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是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的核心支撑。其次,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可以借鉴“三位一体”的框架展开理解。具体而言:一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二是社会主义生产运行理论;三是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理论。在第一部分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又包括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三大板块。第二部分社会主义生产运行理论中,包括微观层面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理论、农业生产管理理论,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理论、城乡经济关系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以及宏观层面的经济运行理论、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等。第三部分则是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理论。由于对外经济关系是国内生产运行的空间延伸,因此党的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理论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和生产运行方式理论的空间延伸,同时包括对外开放理论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等。通过对党的经济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梳理,进而推陈出新、别开生面,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经济思想的内涵,将是新一代经济学人共同的奋进方向。
供稿单位:经济学院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供稿人:闫强明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