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院长论坛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分论坛九:完善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 | 第四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

发布时间:2021-12-21

  2021年12月1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之分论坛九在经济学院606会议室以云端对话方式进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邹亚生教授担任论坛召集人和主持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杜丽群和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副主任季曦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议题是“完善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分论坛

  

  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傅东平,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盖凯程,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龚勤林,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韩平,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税学院副院长何辉,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负责人、科研处副处长林晨,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林,西华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罗航,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孙浩,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王立勇,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义中,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温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于波,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胜利。

 

  林晨指出,将经济学理论融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现代人才培养体系的重中之重。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急缺关于中国经济的抽象模型和理论,尤其是在本科阶段教学过程中,很难让本科新生快速、全面地了解中国经济及理论,未来应为本科生提供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课程。

 

  丁一兵认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分类别、分层次,他总结并提出了培养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建议:第一,本科层次的培养以基础理论与方法为主,高水平精品本科培养项目与普通本科培养项目的差别是下一步探索的方向。第二,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培养取向与目标存在明显区别,但现有培养体系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终考核方式仍主要采取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相同的论文制,硕士培养的目的和手段存在错配。第三,博士生培养过程中,一方面需针对直博和硕博连读群体,制定退出和分流机制,另一方面应建立统一的博士生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傅东平围绕“人才培养”分享了三点看法:第一,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材问题十分突出,关键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缺乏学理化。第二,建立中国特色实用主义经济理论,学理化中国发展经验,是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需要整个学术界共同努力。第三,在教材编写和培养模式制定过程中,需要理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逻辑关系,理清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融合机理,实现人才培养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盖凯程指出,构建以中国特色经济学为主体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需着眼于培养新时代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同时,他分享了西南财经大学在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做法:第一,将传统政治经济学与新时代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材相结合;第二,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相结合;第三,以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统领、指导和促进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的有机融合。

 

  龚勤林在肯定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指出人才培养体系应适应新时代需求。他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本科人才培养阶段,应与时俱进适应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技术的影响,注重设置引导性课程,培养有中国情怀、了解中国实际、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时代人才。第二,博士生人才培养以未来就业为导向,分为三种类型,学术型学位、面向政策研究的专业型学位和面向市场研究的专业学位,从而使学术、市场和政策研究相得益彰。

 

  李波围绕“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分享了五点看法:第一,教学理念方面,目前人才培养模式仍旧基于西方经济学,忽视对批判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二,教学内容方面,需要增加中国学理化的论证和解释。第三,教育的方式、方法过多强调在线学习,面对面交流的减少无法保证学习效果。第四,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应形成多主体联动的系统化体系,促进“政、学、产、研、用”一体化。第五,立德树人方面,做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需加强思政课程建设。

 

  何辉认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是各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并结合财政学专业特点,提出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税学院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的三方面问题:第一,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导致本科三年级专业课压力过大。第二,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审核标准偏学术化,与教育部的培养理念不符。第三,博士生论文过于注重方法,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关注。

 

  刘林结合石河子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关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三点想法:第一,在经济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立德树人,将思政育人理念植入树人目标中,加快培养新时代戍边人才。第二,在经济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地方的发展需要,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第三,在经济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边疆高校面临很多现实困难,与内地高校的差距较大,可以通过经济学学科评估,准确发现自身短板,并做出相应改革。

 

  罗航认为目前经济学领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过于分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明显。同时,他也谈到西华大学经济学院面临的两方面问题:一是考研失利的学生不愿就业,对就业率产生较大影响;二是学硕和专硕培养的区分度不大,专硕培养偏学术化。

 

  孙浩简要地介绍了湖北工业大学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三点想法:第一,学院开设的能源经济专业符合国家新文科建设要求,但专业发展空间和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经济学教学应注重用新理论阐释中国情境,尤其应与数字经济、工业经济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第三,希望教育部在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写作方面制定一个统一、标准的规范模板,指导高校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

 

  王勇分享了一些办学经验,一是教材编写仍需投入更多精力并坚持创新;二是要注重实践,同时发挥智库与政府力量为学生群体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三是博士生教材缺少多部门模型的讨论,未来可以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加入到博士生教材中;四是希望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术发展。

 

  王立勇认为,目前经济学人才培养存在两方面缺失,一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缺失,二是缺少立德树人的过程。鉴于此他认为:一是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例如对学硕与专硕进行区分,关注学硕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专硕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二是开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但是要避免运动式的思政课程,不同课程的思政设计角度应该有所不同;三是加强学术前沿引领与科研训练强度;四是发挥导师对硕博士生的指导作用,避免导师缺位。最后,王立勇指出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不能将实证与理论割裂,避免“黑板经济学”的研究。

 

  王胜利围绕“完善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谈了四方面问题:一是经济学课程体系如何有效建立,特别是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二是经济学报考学生逐渐减少,是否是社会需求减少传导到学校;三是如何对硕士进行培养,西北政法大学鼓励学生们到法院和相关司法部门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四是硕士论文评价标准如何建立,目前专硕论文评价体系主要借鉴学硕,未来如何形成专硕自身特色需要进一步讨论。

 

  王义中分享了浙江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第一,本科生教学方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他认为未来可以鼓励更多计算机学科人才学习金融,而不是金融学院开设计算机课程。第二,硕士生教学方面,需要更紧密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如今浙江大学的硕士生课程体系里增加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课程,但是效果如何仍需持续观察。第三,博士生教学方面,浙江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的院校,未来应鼓励更多计算机人才从事金融研究。第四,学术研究方面,浙江大学在跨境贸易、数字贸易领域积极搭建平台,经济学院也开设了数字经济实验室,作为大数据平台。

 

  温军从三个角度谈论人才体系培养,一是博士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生论文评定方面需要统一标准;二是专硕论文评估细则需要明晰,简单的企业案例分析并不符合专硕的长远发展;三是要完善留学生培养标准,包括经济资助标准、毕业标准等。

 

  于波表示,首先,经济学人才培养当中需要强化立德树人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强化政治经济学教育,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精华,在对比当中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最后,强化中国经济情景教育,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阐述好中国故事。

 

  最后,邹亚生充分肯定了各位老师的发言,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一是本科生使用的“马工程”教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二是需要提高专硕的论文质量,专硕论文仍需学术化;三是本、硕、博三个阶段都需要思政课程的全程教育;四是需要改变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供稿人:杨盈竹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