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主编论坛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百家系列论坛» 主编论坛

经济学期刊如何扎根中国大地,促进和引领理论创新 | “第二届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分论坛(二)

发布时间:2021-11-17

  2021年11月13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经济科学》编辑部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之分论坛二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07会议室以云端对话方式举行。《经济纵横》主编、社长郭连强和《财经科学》主编李萍担任本场论坛召集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和经济史学系杜丽群教授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议题是“经济学期刊如何扎根中国大地,促进和引领理论创新”。

  

 

  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经济学家》常务副主编丁任重、《经济思想史学刊》编辑倪诗妆、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兰慧、《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副主编林枫、《求索》副主编刘险峰、《经济与管理研究》社长牛志伟、《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主任王燕梅、《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魏众、《经济与管理研究》副主编周斌、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周铭山。

 

  林枫首先重点介绍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杂志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她指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是中国最早与经济学直接相关的两个刊物之一,基本定位是偏向历史学本位的经济史研究,发刊量一年不会超过50篇。同时,林枫提出当前研究议题应尽量从中国本土的历史实际出发,重建自己经济史本土话语体系。

 

  倪诗妆指出,《经济思想史学刊》是今年3月20日创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季刊,主要刊发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思想史、外国经济思想史、经济政策史等研究领域论文。该学刊的创立填补了经济思想史学科之下没有专业学术期刊的空白,既关注纯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倡导问题意识与现实关怀,尤其欢迎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经济学发展与创新的核心与前沿议题的论文投稿。

 

  李萍简要介绍了《财经科学》的基本情况。她从相对抽象的角度提出办刊的“三个自觉和三个自信”:第一,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和底色,自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凸显中国特色,引导研究中国的现实经济问题。第二,方法论自觉和方法论自信。坚持唯物辩证法,善于捕捉新时代的新问题。第三,要有主体自觉和主体自信,即期刊相关者构成的学科融合的学术共同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互动关系,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来增强主体自信。

 

  刘险峰重点解读了《求索》的办刊定位和发展路径,并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介绍办刊特色。第一,栏目的专题化设计。引导作者围绕国家战略和大政方针进行探讨。第二,方法的多元化。在实证文章的基础上引入了案例研究,同时注重调查研究。第三,作者群体的梯度化。即独立教授、中青年专家、青年学者、青年学子的文章排列的梯度化的设计,这是对青年作者发文方面的新举措。

 

  王燕梅首先从“顶天立地”的办刊宗旨出发,探讨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在办刊过程中,要确保刊发论文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确保刊发论文在价值理性之下对西方经济学合理地借鉴和扬弃,确保刊发论文的理论和实践有效对接。

 

  郭连强提出办刊的三个变化,即办刊方式越来越数字化、评审主体多元化、评价体系复杂化和多元化。他提出学术杂志的生命线不但要有编辑队伍,有学科结构合理、年龄专业合理的作者队伍,还要有能够在最短时间、以最快速度、在最大范围传播作品的编务队伍,除此之外,还要打造一个支撑杂志发展的匿名评审的专家队伍。最后,郭连强强调刊物不仅要注重学术责任,更要坚持自己的办刊特色。

 

  丁任重分享了《经济学家》的办刊经验:首先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全局进行选题;其次是经常召开编者、作者、读者的联系会和座谈会,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最后要紧密依靠全国经济学者队伍,既包括经济理论工作者,也包括经济实际工作者,加强和经济学工作者们、经济学专家教授联系,不断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

 

  牛志伟就如何办好经济学期刊发表看法。他提出要开放式办刊,要“走出去”,加强开展学术活动;要“请进来”,邀请学者参与审稿工作。牛志伟提出选稿要有倾向性,有价值。

 

  周斌强调办刊要抓选题,要紧跟每年中央的政策。他提到地方性院校办刊有其自身的现实困难,《经济与管理研究》首先通过承办工业经济学会青年杯,以及与《管理世界》杂志达成战略合作等方式来扩大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其次,尽可能挖掘创新性文章,并强调规范与思想上的创新并重。

 

  周铭山谈到对高校评价体系改革的理解,不仅要注重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创新,而且要重视成果研究的问题是否具有重要性和创新性。他提出要研究真正基于中国实践的重大且紧迫的问题,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周铭山提到真正好的文章要有代入感,能够带来更多好的观点,要有原创性思想。最后,他强调应营造一个包容的鼓励学术创新的环境来支持有创新性想法的学者成长。

 

  兰慧介绍了在北大出版社的工作中,曾参与编辑《经济学(季刊)》《中国会计评论》的感受,这两本期刊都是基于中国现实问题的分析,筛选标准高,结论较为接地气。

 

  魏众首先指出了理论创新的困难性,应帮助作者理顺逻辑之后,再走匿名审稿程序,在尽可能提升理论创新性的同时保证程序的公正性。其次是要有服务大局的意识。通过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组稿的方式,完成问题的讨论。他特别指出审稿方面对资料难收集的古代史、上古史可以适当放松要求,现代史要在把控内容以及政治方向后,再讨论刊登,真正促进学科的发展。最后,魏众提到学科融合,要促进历史学学者与经济学学者交叉贯通思考,要抛开模型看故事。

 


 

  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供稿人:陈斯琴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