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5日中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的经济史学工作坊在经济学院302会议室举行。印度管理学院班加罗尔分校的助理教授Prateek Raj作为演讲嘉宾,以“It’s not who you know, but who you are: Institutional stigma and income disadvantage among low-caste business owners in India”( 你是谁比你认识谁更重要:制度性的污名化与印度低种姓商业主的收入劣势)为题,为经济学院师生作了学术报告。工作坊由经济学院赵一泠助理教授主持。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郝煜副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于航助理教授参与了工作坊。
首先,Prateek介绍了其研究所涉及到的几个关键概念。其一是歧视(discrimination),通常来说歧视更多的发生在不了解不熟悉的设定下,其发生的机制在于同质互动的倾向与角色的不匹配性。另一个重要概念则是制度性的污名化(institutional stigma):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动态过程,它是将群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成为在本质意义上与群体特征对应的指标物。Prateek指出,由污名化带来的劣势会在更高水平的社会资本上加剧,在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上减轻。
之后,Prateek介绍了其选题及原因。研究主要想回答的问题是哪些身份特性会导致歧视与污名化,以及分散还是同质的网络更有助于平等。之所以将印度选定为研究的主体,则是因为印度有着非常丰富的社群,包括印度教教徒(四个种姓阶层)、穆斯林教徒以及其他宗教信仰教徒,这为研究的丰富性与进展提供了可能性。文章使用的数据来自印度人类发展调查(IHDS Survey),数据规模超过40000家庭,涉及到的信息有种姓、宗教信仰、商业收入、住址特征、教育水平、父亲职业与社会资本等。其中社会资本的计算方法是该家庭社交网络中涉及到的调查指定的11个“高等职业”的职业总数。同时数据也计算了桥梁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社交网络中涉及到的本社群包含以外的职业总数)和纽带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社交网络中涉及到的本社群所包含的职业的数量)。
最后,Prateek向大家展示了其实证结果。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的规模与商业收入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达利特人在商业贸易上受到更多的歧视:在相同社会经济背景下他们的商业收入更低,而这可以由达利特人的社会资本规模来解释。不论是社群内社会资本还是社群外社会资本,非达利特人均比达利特人从中获得更多;而人力资本对于二者的作用并没有显著差别。Prateek认为,对于达利特人而言搭建社群外的人际网络、积攒桥梁社会资本对于他们商业收入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对他们来说也是困难重重的,因为达利特人相比其他社群更容易遭受歧视。
与会师生与演讲嘉宾进行了精彩的互动交流,并对研究的意义与因果关系的传导机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次学术报告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Prateek是印度管理学院班加罗尔(IIMB)的助理教授,也是IIMB青年教员研究主席,领导了IIMB包容性市场项目。同时他还是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Stigler研究中心的初级研究员。Prateek于2018年在伦敦大学学院(UCL)获得博士学位,在那里他仍然是名誉研究助理。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北大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宏观经济学”、“微观理论经济学”、“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劳动-健康经济学”、“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截至2020年年底,工作坊共举办活动209场。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能源、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此外,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三校联合工作坊。经济学院将与这些院校一道,继续深化合作,为广大师生的学术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供稿单位:经济学院科研办公室
供稿人:李嫣然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