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1日上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宏观经济学工作坊”举行本学期第七次活动。主讲嘉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伍晓鹰教授带来题为“中国改革四十年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表现的制度解读”的报告。本期工作坊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赵波助理教授主持。
伍晓鹰以对中国经济“起飞阶段”的量化历史定位为背景,同时以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制度问题理解为基础,通过一个可以系统地整合行业生产率账户的增长核算模型,以及满足这个模型的投入和产出变量矩阵的数据库,尝试对中国经济改革四十年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表现进行一个制度解读。他追溯了不同政策时期不同行业对宏观经济增长和生产率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以麦迪森1990年不变价格PPP估计的人均收入为基准,中国在2018年达到了人均收入PPP$8,000,完成了自1982年PPP$1,000开始的罗斯托概念上的“经济起飞”阶段。大致与这个阶段重叠的改革四十年GDP年平均增长为8.3%,其中,经过同质化处理后的资本投入贡献为6.3、劳动投入贡献为1.1、TFP贡献为0.9个百分点。此外,资源重新配置的TFP效果也显示了资本错配且近十年在恶化。将这个发现与相似阶段东亚经济体比较,有过于粗放增长的特征,但是基本符合因政府增长竞赛导致的,过度依靠资本投入推动的高增长和低效率预期。“政策分期”对行业与投入要素类型的解析亦倾向肯定这样的制度解读。
报告过程中,参会师生与演讲嘉宾在相关文献、模型细节等方面充分交流并展开讨论。在与会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本期“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伍晓鹰近期加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担任经济学教授。在进入国发院之前,他于2009年至2018年在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担任终身教授。他是中国经济方面著名的增长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增长核算,生产率理论,宏观经济计量,增长和波动性,使用Maddison型成本的PPPs方法进行的国际比较以及专注于制度化解释增长和生产率变化的中央计划和转换的经济学。他为有关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增长和生产力表现的全球争论做出了广泛贡献。他与已故的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教授就中国的历史数据密切合作,目前是全球“麦迪逊计划”的理事会成员。他还曾担任纽约会议委员会(TCB)的高级顾问和TCB中国中心(北京)的研究总监。
他是亚洲KLEMS的第五任主席(资本,劳动力,能源,材料和服务的首字母缩写,是完全协同的增长核算框架的“全部集合”),这是一个区域生产力研究财团,旨在促进对亚洲增长和生产力的研究,与哈佛大学的世界KLEMS计划有密切合作。他是国际收入与财富研究协会(IARIW)第28届理事会的成员。
他建立并维护了两个独特的数据库,基本上是遵循Maddison-Wu方法的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库(CEG)和遵循KLEMS方法的中国工业生产力数据库(CIP)。
可以通过以下电子邮件与他联系:
harry.x.wu@gmail.com
harrywu@nsd.pku.edu.cn
harry.wu@ier.hit-u.ac.jp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北大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宏观经济学”、“微观理论经济学”、“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劳动-健康经济学”、“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截至2020年年底,工作坊共举办活动209场。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能源、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此外,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经济学”三校联合工作坊。经济学院将与这些院校一道,继续深化合作,为广大师生的学术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供稿单位:经济学院科研办公室
供稿人:王志斌
美编:鲸落、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