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工作坊第451场
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孙小婷(Assistant Professor,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讲座主题:
Ident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in Many-to-one Two-sided Matching without Transfers
主持人:
石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张丹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耀璟助理教授、袁野助理教授、Kevin Devereux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雷晓燕教授
讲座内容:
孙小婷主要介绍了转移效用下一对多匹配模型的识别与估计。一对多的匹配模型在现实中有着重要应用,如在大学录取过程中,学校如何选择学生,学生们又如何构建自己的偏好。首先,她展示了在匹配稳定的假设下,学校与学生双方偏好的非参和半参识别结果。接着,孙小婷构建一个参数模型,并运用贝叶斯方法进行估计。最后,她将该模型运用到智利的中学录取实际问题中,使用2007年智利的中学录取数据,估计学校与学生的效用函数,并进行反事实分析。估计结果表明,距离学校的远近、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等会影响学生的偏好,数学成绩等因素会影响学校的偏好。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452场
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王汝渠(浙江大学教授)
讲座主题:
淘汰赛中的信息揭示与传递
主持人:
石凡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汪浩教授、胡岠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吴泽南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翁翕教授
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报告了两篇论文。
在第一篇论文中,王汝渠关注的是以全付费拍卖形式进行的竞争。文章研究了信息披露规则如何影响两轮淘汰赛中均衡的存在性和效率。他证明了在完全揭示规则下不存在对称分离均衡,并且发现不存在的结果是非常鲁棒的。随后,王汝渠在部分揭示规则下刻画了当参与者估值均匀分布时的部分有效分离均衡。最后,他研究了无揭示规则,发现它在最大化参赛者的总努力方面是最有效和最优的。在本文的框架内,更多的信息披露会导致效率更低的结果。
在第二篇论文中,王汝渠研究了两轮淘汰赛中的信号传递效应。在第一轮比赛中,所有选手都能观察到自己的努力,并能显示选手的私人信息,这在第二轮比赛中很有用。当第二轮竞赛敏感度高于临界值时,不存在完全分离均衡;当它低于截止点时,在某些规则性条件下,平衡点是完全分离的。与在第二轮开始前私人信息自动成为公共知识的基准模型相比,强势参与者会出价过高,弱势参与者会出价过低;信号效应的存在使得高估值的第一轮竞价函数更陡峭,低估值的第一轮竞价函数更平坦。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453场
经济史工作坊
主讲人:
刘丛(暨南大学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
Military Investment and the Ris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Evidence from China's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军事投资与产业集群的兴起:来自中国洋务运动的证据)
主持人:
郝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管汉晖长聘副教授、赵一泠助理教授、Mark Hup助理教授,长江商学院陈雨新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刘丛首先介绍了研究的历史背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即为洋务运动。在洋务企业选址方面,中央政府保持中立态度,没有明确的指向意见,是否建立企业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各省的总督和巡抚。企业选址有多重考量因素,通过阅读当时的奏折等官方档案,文章提取了地理因素作为地方洋务企业的选址标准,并使用地方官员的政治态度(是否希望学习西方技术)作为工具变量。
随后,刘丛为大家介绍了文章的数据构成以及描述性统计,该文章使用的是1858~1937年的面板数据。在实证部分,文章首先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得出结论军事投资会显著增加新进入的企业数量。普通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分析都说明投资对于当地其他产业部门在长期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而私人企业贡献了增长的最大比例。这一结果主要出现于1895年清政府允许私人企业进入之后,且文章发现,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投资对1933年的县级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受到影响。
关于机制解释,文章指出有三条可能机制:第一,投入-产出联系:工厂的建立对于相关部门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促进新的工业企业的建立;第二,人力资本积累:部分工厂建立相关学校,学校教授技术、翻译书籍,这些积累的人力资本为技术的传播扩散和企业的建立提供了可能;第三,银行等促进远洋贸易的机构设立:许多工厂依赖于海外贸易,这促进了银行等机构的建立,而这些要素对于之后工业企业的进入有一定帮助。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454场
宏观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Kjetil Storesletten (明尼苏达大学)
讲座主题: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 (中国的序列公司)
主持人:
李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陈仪副教授、韩晗长聘副教授、李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赵波长聘副教授、余昌华助理教授、李明浩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Storesletten利用中国所有公司的数据,记录了自 1990 年代初以来中国连续创业的关键事实,并发展了由禀赋、能力和资本市场摩擦驱动的创业理论。他还研究了连续创业者的第二家公司部门选择的决定因素。从数量上看,连续创业者比非连续创业者更有生产力,筹集更多资金,经营更大的公司。此外,流动性较大且公司生产率相对相似的连续创业者更有可能同时经营这些公司,而不是依次经营。Storesletten发现,生产力较低的连续创业者在建立新公司时更有可能转换行业,行业选择受风险分散、上下游联系以及行业互补性的影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截至2020年年底,工作坊共举办209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三校联合工作坊。截止2021年年底工作坊共举办了413场活动,其中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2020年举办了82场活动,2021年举办了204场活动,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合作,为广大师生的学术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供稿:经济学院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兮哲、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