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工作坊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工作坊

集锦 |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622-625场)

发布时间:2023-05-08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622场

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张军(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讲座主题:Two-stage Chinese College Admission

  主持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吴泽南长聘副教授、石凡奇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胡岠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翁翕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邝仲弘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张军的研究关注中国高考志愿填报与录取问题。他首先介绍了中国高考志愿填报与录取的方式。在近几十年来,志愿填报系统一直采用两阶段的程序,第一阶段将每个学生的申请最多发送给一所大学,第二阶段每所大学为申请者按其分数与志愿分配专业。在两阶段程序中,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机制。在第一阶段有顺序志愿、平行志愿两种方式,而第二阶段分专业时有分数优先、志愿优先和专业极差这三种方式。张军的模型证明了两阶段录取程序的缺陷,并提出了一个改进方案,将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此外,他还在模型框架下讨论了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影响,对其研究进行了拓展。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623场

经济史工作坊 

 

 

  主讲人:张晓鸣(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Discretion, Talent Allocation, and Governanc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s Imperial Bureaucracy

  主持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赵一泠助理教授、Mark Hup助理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郝煜长聘副教授

 

  讲座内容:

  讲座伊始,张晓鸣介绍了该研究的相关文献,并提出问题:相对于非人格化的、完全基于规则的人事任命,基于自由裁量的人事任命是否能提高人才配置效率和行政绩效?该问题在理论上并没有清晰的结论。随后他介绍了清朝1736年人事任命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前知府人事任命是基于抽签这种机械化的规则所决定,改革后“冲繁疲难”占三个及以上的府的知府任命则引入了皇帝和督抚的指定(即基于任命者的自由裁量),张晓鸣利用这个历史自然实验来研究任命制度的变化对地方治理绩效的影响。

  在实证检验部分,张晓鸣采用DID方法,考察改革是否增加了1736年后处理组的赈灾。实证证据表明相对由抽签所选拔的知府所在的府,基于自由裁量所选拔的知府所在的府经历了更多的赈灾活动。为了排除内生性问题,他控制了处理组区别于控制组的特征,并采用了PSM-DID方法进行回归。与自然灾害交互的系数也显著为正,体现改革提高了处理组对灾害的响应程度。稳健性检验部分,张晓鸣发现处理组相对控制组的灾害发生频率在1736年后没有显著差异,进而否定了赈灾提高是需求变化导致的这种假说;分别仅用“冲繁疲难”占两个到三个的子样本、控制省-年固定效应、使用自然灾害频率、排除省会进行回归的结果与主回归类似,从而强化了主结果。另外,他发现改革也减少了处理组的民变。这表明改革确实提高了地方治理绩效。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些结果,张晓鸣考虑三个方面的机制。首先,他证实了人才分配效率提高的机制。实证结果显示改革后,更高质量的官员被选拔进入了处理组(以知府经验和科举成绩衡量)。其次,张晓鸣证伪了资源分配向处理组倾斜的机制:1)省级督抚对处理组的关注程度在改革后并无显著提高,2)财政资源对改革效果无作用,3)处理组与对照组官员在与中央的政治关联方面没有系统差别,4)改革提高了免税次数,反映知府在提供关键信息方面的努力。最后,以任期跨越改革的知府子样本无改革效应为依据,证伪了激励效应。

  张晓鸣还以异质性分析挖掘了在人事任免方面引入自由裁量的成本收益。自由裁量权的正面作用是提高人才分配的效率,负面作用是增加腐败空间。一个可检验假说是,当拥有任免权的主体与组织利益更一致时,净效应更倾向于正。他利用处理组中,皇帝与督抚同时拥有对知府的任命权,而皇帝相对督抚与官僚体系的利益更一致这一特点,进行了异质性分析。通过督抚选拔的知府比皇帝选拔的人才质量更低、更大概率是督抚同族裔的官员、更不容易被督抚弹劾,以及满人督抚也比汉人督抚更公正等证据,张晓鸣证实了利益相融促进了人事任命中自由裁量的正面作用这一假说。

  最后,张晓鸣简短介绍了另一个研究,主要发现是书籍密度越高的地区在成为通商口岸后现代企业增加越多,且该结果仅由非进士的书籍驱动,与进士书籍无关。这揭示了开放条件下,科举时代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现代工业化的正面作用。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624场

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 

 

 

  主讲人:庄額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研究员)

  讲座主题:Testing for Weighted Functional Inequalities with Estimated Weights(使用估计权重检验加权函数不等式)

  主持人:王熙(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一鸣教授、王法预聘副教授、刘蕴霆助理教授、巩爱博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黄卓长聘副教授、张俊妮长聘副教授、孙振庭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胡博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在文章中,作者提出了具有估计权重的加权函数不等式的统计检验。这种零假设被证明,在受试者的响应时间传达重要变量的信息环境中(例如,效用、幸福度或政治态度),文章考虑的零假设是高度相关的,这些重要变量有时候无法观测到。作者的检验通过易于使用的multiplier bootstrap方法实施,具有合理的功效并且是一致的。将作者的方法应用于显示偏好分析,结果发现它在68.83%的选择逆转案例中精确定位了受试者的偏好关系。此外,基于检验结果的样本外预测具有96%的显著准确率。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625场

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段茂盛(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讲座主题: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设计的特点和效果评估

  主持人:季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张博教授、戚自科副教授、梁远宁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龙显灵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段茂盛主要介绍了我国选择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作为重要政策工具的背景和政策效果。

  第一部分中,段茂盛分析了我国为何选择ETS和全国ETS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在环境治理方面,我国长期以来使用行政命令型措施,存在一些弊端。随着我国减碳目标的不断加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越来越重要。于2013年开始的ETS试点工作为全国ETS的建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全国ETS的设计对强度目标、配额分配方法、区域/行业/集团间差异以及中央和地方职责划分等问题都进行了考量;充分考虑了如何帮助企业适应新的政策,权衡经济发展和减碳目标。

  第二部分中,段茂盛介绍了其团队对ETS影响的评估分析。首先,段茂盛介绍了各类定量和定性政策影响评估方法的基本思路和优缺点,然后介绍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对ETS的减排效果、经济绩效和技术进步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并从履约选择、减排措施、对ETS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影响这些结果的机制。研究发现,一些省份的ETS具有严格性和可预测性的特征,从而减排效果更强;ETS对纳入企业利润率和产出基本没有影响,但显著提高了纳入企业的TFP。此外,研究还从试点差异、行业差异和控股类型差异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在影响机理的探索中,段茂盛团队对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行为背后的动机。研究主要发现,行政命令类节能政策和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具有较高的政策优先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企业当前阶段最需要面对的问题;相比于自主研发,企业更倾向于从其他单位引进低碳技术,采取一些见效快但不够长久的减碳措施;大部分企业生不能将ETS造成的额外成本向下游传递。最后,他也对我国试点ETS的存储策略问题进行了探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截至2020年年底,工作坊共举办209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三校联合工作坊。2021年十个工作坊共计举办了193场活动。2022年下半学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合力打造了“经院-全健院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截至2022年底,十个工作坊共举办了184场活动,总计586场活动。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合作,为广大师生的学术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