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工作坊第679场
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魏冬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讲座主题:Turning the Ratchet: Dynamic Screening with Multiple Agents
主持人:
吴泽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石凡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胡涛副教授、巩爱博助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邝仲弘讲师、汪紫珈讲师,美国密歇根大学张木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魏冬的研究关注有限承诺下的动态契约问题。在模型中有一个委托人和多个代理人,每个代理人拥有关于他们技能的私人信息。委托人希望在一段时间内筛选出高效率的代理人,并分配给他们更难的任务。在每一个阶段,委托人分别向那些已信息披露和未信息披露的代理人提供不同的契约。违约行为可以被观测,因此只要过去的承诺没有被兑现,未来的信息披露就会停止。接下来魏冬证明了最优机制的存在性,且在最优机制下信息在每一个阶段逐步被披露,最终高效率的代理人会完全披露他们的信息。最后,他对模型进行了拓展,发现当代理人可能被随机替换时,信息披露变得更加容易。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680场
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石敏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讲座主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
主持人:季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研究员侯玲玲
讲座内容:
首先,石敏俊讲解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概念。这一概念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这一理念的关键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实现这一转化需要正确清晰地认识生态产品的涵义及其特征。生态产品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前者可在市场上显现并被市场认可,可以实现生态产业化;后者难以在市场上显现,往往采取生态补偿的政府调节方式。他进一步介绍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绿色发展的关系。绿色发展是既要绿色,又要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正是绿色发展下实现绿色经济化的要义,即通过机制设计使得生态产品价值的正外部性转化为经济价值。
进而,石敏俊分别介绍了三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模式:产业化经营模式、生态补偿模式、“保护+转化”模式。产业化经营模式是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化路径,生态补偿模式是政府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手段与当地形成环境治理协议的路径。而“保护+转化”模式是先实现生态服务功能保护和修复后再实现优势转化的路径。这一模式衍生出了“生态导向”发展模式,即EOD模式。中国式EOD模式不同于国外,主要特征在于以企业为主体推进项目,将公益性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开发项目相融合,并通过产业盈利反哺生态环境治理。
在介绍过程中,石敏俊列举了众多生动的现实案例,包括古堰画乡、云和梯田、浙江安吉竹海和新安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等。与会师生就GEP转化为GDP、不同学术领域对生态价值的认识等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681场
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Professor Hong Li(加拿大圭尔夫大学Gordon S. Lang商学院教授)
讲座主题:Mitigating Financial Impact of Pandemics: A Collaborative Public-Private Pandemic Bond Approach(降低大流行病的经济损失:使用公私合作的流行病债券的方法)
主持人:陈泽(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郑伟教授、锁凌燕教授、贾若副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秉正教授、刁莉助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魏丽教授
讲座内容:
首先,李泓教授介绍了巨灾债券的背景,并以一般性的巨灾债券为基础阐释了文章中所讨论的流行病债券的定义。公私合作的流行病债券是指为了帮助那些在大流行病冲击下容易遭受不利影响的人身险公司和其他机构在流行病期间降低经济损失而设计的金融债券,债券由相关私营企业(如人身险公司)发行,债券的本金偿付会根据流行病的冲击而变化。其本金偿付并不取决于发债公司在流行病冲击遭受的损失,而是根据公共部门(如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传染病统计数据的相应变化,如随着新增死亡人数的增加而下降,以补偿发债公司遭受的损失。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包含随机冲击的变系数传染病模型(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Deceased,SIRD)。利用美国新冠疫情的感染人数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作者首先使用SIRD模型模拟了流行病期间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的变化,预测结果与现实数据保持一致,表明模型能够对流行病期间人口超额死亡率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文章接下来以SIRD模型的模拟结果为基础,对公私合作的流行病债券的定价机制进行了讨论。最后,文章讨论了公司发行流行病债券的对冲效果,发现流行病债券有利于帮助公司持有的投资组合降低流行病造成的损失。讲座期间,参与师生就流行病债券与巨灾债券的定义、模型构造以及流行病债券的对冲效果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683场
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
主讲人:李辉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
主持人:莫家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城镇化进程中的持续低消费之谜——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杨汝岱教授、田巍长聘副教授、刘政文助理教授、吴群锋助理教授,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王歆助理教授、徐铭梽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为了解释中国经济高储蓄、高投资与高增长持续并存这一现象,李辉文基于标准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构建一个带有城镇化的索洛模型进行分析解释。他利用中国区域经济数据和国别数据,分别研究了中国内部各地区以及各国的消费、储蓄、投资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国内以及跨国的比较。李辉文发现,城镇化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是导致低消费、高储蓄、高投资现象出现原因。他进一步通过分析国内城镇化率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发现,常住人口城镇化速率越快,投资率越高;不同速度的城镇化模式导致了投资率的差异,给定城镇化速率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化率越高,投资率越低。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截至2020年年底,工作坊共举办209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三校联合工作坊。2021年十个工作坊共计举办了193场活动。2022年下半学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合力打造了“经院-全健院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截至2022年底,十个工作坊共举办了184场活动,总计586场活动。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合作,为广大师生的学术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