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纪念吴树青先生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纪念吴树青先生

朴实睿智的大家——回忆我的导师吴树青先生

发布时间:2020-01-14

  那是1999年的3月,我当时在北大经济学院读硕士,刚好试行经济学科硕博连读,我当时是硕士第二年,有希望在下半年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但需要有经济学院的博导接收。我当时的硕士导师把我推荐给了吴老师,我依然记得那天晚上我给吴老师打了第一个电话,那个电话也从此开启了我和他的师生情份。

  吴老师让我去他家里找他,依然记得他当时住在北大校内的朗润园里,不大的房子里都是书,简单的家具和陈设,那个房子的地面是水泥的,连地板都没铺。之后的岁月里有时我会帮他整理书柜,吴老师在伏案写东西,他偶尔一个喷嚏,书柜旁的声控娃娃就会咿咿呀呀地唱起歌来,然后是吴老师和师母的一阵笑声,那是一段静谧的时光。       2000年前后那几年,学校里面依然有好多事找他,但我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的官气,简单而又朴素,非常纯粹的老师。博士的第一个春节后,我给他带点家乡的特产,他坚决不要,他说我不拿学生的礼物,你们都还在念书,怎么说都没有收下我带的东西。之后我也把这个惯例告诉了我的师弟和师妹们。等我结婚时,我带着新婚的妻子去看吴老师,师母早就准备了一个红包,说吴老师的学生结婚,吴老师都要给个红包的,是老师对学生,也是对新人的祝福,这也是惯例。2002年他还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我陪他一起去南京、常州等地调研,吴老师总是和我说,晚饭后咱看看报纸电视就行了,不麻烦当地安排了。

  毕业工作后,我时常去看他,他总是会问我们工作的情况。那一年,我想从机关出来,到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去锻炼一下,我忐忑地征求吴老师的意见,因为觉得吴老师一直在学校任教,或许希望我们能稳定,没想到他特别支持,他说他们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很多事,当初他和邓老师去五七干校的时候,只带了几箱书;我们这一代人比较顺利,安逸了可能也没有闯劲,“你们要多做点有意义的事,不要只求稳定”。这话让我知道,岁月带给吴老师的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不曾了解的经历,也是我们尚未了悟的智慧。

  我读吴老师博士时,他就已经卸任北大校长了,但是我的印象里,他依然在忙碌着:在学术上,北大开设邓小平理论专题课,他第一个站在讲台上,新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编的依然是他;在社会上,全国人大的会议,宏观经济学会的会议、老教授协会的会议等等;他依然在忙碌着。

  近十年里,每次去吴老师家里看他,告别的时候,他总是送到门口,慢慢地,他走路有点费劲了,但告别时,他还是从沙发上站起来,和我们道别;直到三年前住进了北京医院,我们去看他的时候,他认不出别人,却依然叫出我的名字。2020年1月10日上午师母告诉我,医院通知吴老师病危了,我和另一位同学下午两点半赶到医院,看了吴老师最后一面,师母不让我们多呆,我们离开医院后半个小时,接到电话告诉我:“你的老师走了”。我知道,我和我的先生二十年的师生情份却还在继续。

  以此纪念我的导师——吴树青先生。

  


  作者:郭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2届博士研究生,现为保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