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2014两会笔谈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张亚光: 民营经济的未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发布时间:2014-03-06

 张亚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在过去的十年间,“国进民退”成为许多学者和民营企业家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一组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是:在2012年中国500强企业中,国企包揽了前30名。按利润和资产计算,国企分别占到82%和90%;2013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旧保持主导地位,共有310家,占总数的62.00%。有媒体指出,“国进民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一是大部分行业的门槛没有放宽,民营资本无法进入电讯、能源等领域;二是国企没有真正退出地产等行业,仍然与民争利;三是经营环境不平等,突出体现为融资成本相差极大。简而言之,该进的没进,该退的没退,该有的没有。

然而,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认为:过去十年是中国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以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为例,2002年-2012年,企业数增长2.84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4.4%;资产总额增长17.4倍,年均增长33.1%;主营收入增长22.9倍,年均增长37.3%;利润总额增长40.2倍,年均增长45%。这几个数据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照此来看,“国进民退”似乎是个伪命题。

其实,两种判断都没有错。从总量的角度分析,中国GDP持续高速稳定增长,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总体上都是“有进无退”的。所谓“国进民退”,更多地是在谈论市场准入的结构性矛盾,即:在部分行业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对民营经济产生了挤压。与此同时,在一些传统的国有垄断领域,民营经济有日益强烈的涉足欲望,而国家并没有放开市场准入。这种高涨的情绪和僵硬的准入障碍之间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进”和“退”的矛盾。因此,“进”和“退”是一个相对问题,而非绝对问题。

我们应当承认,目前中国的市场体系,还处在“统一”有余、“开放”不足、基本“有序”、缺乏“竞争”的状态,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还有一定的差距。市场准入壁垒和融资难两大突出问题毫无疑问是当下制约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然而,如果我们将民营经济未来发展的希望过分寄托于企业外部的体制性因素,很有可能会走向另外一个误区。这是改革开放进入到全面深化阶段之后我们必须要及早注意的问题。

首先,经济增长是各产业各行业共同健康发展的结果。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进入到除少数垄断领域之外的各行各业。从发展趋势来看,国有经济像改革开放之前那样全面覆盖各个产业的情形不太可能重现,民营经济在现代产业结构体系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客观地说,目前在大多数行业领域内,民营企业已经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争取放宽市场准入,包括呼吁国有企业退出房地产市场不与民争利,实际上是部分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追逐更高利润的利益诉求的体现。事实上,相较于市场准入壁垒,融资难才是更广大的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为普遍的困境。民营企业有大小之分,有行业之分,大企业更有条件实施多元化战略,更希望进入国有经济控制的垄断领域分一杯羹,也因此更有动力展开“院外游说”活动。而中小民营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如何、诉求是什么,就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这对各个产业之间的协调健康发展很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次,混合经济是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模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在理论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我们基本接受了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对现代经济规律的认识。这同时也意味着,即使完全借鉴西方的发展模式,国有经济的地位也必须得到保证。在现实中,2012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为32.8%,国有企业的就业比例为19.9%;民营企业的税金及附加比例为13.0%,国有企业为70.3%。民营企业承担了创造就业的任务,国有企业承担了创造税收的任务,两者形成了比较协调的共存关系。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表述,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放宽市场准入的步伐不会太快。而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基于历史国情还是国际经验,民营经济在某些垄断性行业所能取得的最终份额也是有限的。市场壁垒可以打破,市场准入可以放宽,但是民营企业只能抱有谨慎的乐观态度,更不可将未来的发展战略集中于这些行业领域。

最后,民营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超常规发展,正是得益于体制变革过程中裂变出来的大量“管制空地”,这实际上是一种“体制红利”。由于市场机会层出不穷,企业凭借较为原始的家族式管理就能够获得高额利润,因此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建设,缺乏足够的激励去探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人们现在呼吁改变“国进民退”的态势,本质上还是在寻求新的“体制红利”。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确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比如加大力度取消行政审批,逐步尝试非公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等。但是,当这些障碍都消除之后,民营经济的未来是否就会一片坦途?显然,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由于缺乏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即便完全放开市场准入,给予足够的融资支持,在面对市场机遇时,恐怕还是没有足够的准备和能力获得新的发展。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相信中国的民营企业在下一个发展阶段中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涵义。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