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2014两会笔谈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赵晓军: 市场资源配置方式与我国改革思考

发布时间:2014-03-03

 赵晓军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就不断引入市场经济元素,突破传统计划经济弊端,引领我国经济不断增长。这其中主要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然而市场经济主要有哪几种资源配置方式?这些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如何结合?这些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我国改革历程中分别发挥如何功能?下一步改革我国该发挥市场经济的何种资源配置方式功能?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成为本文的立论之基,也为我国下一步经济改革政策提供些许理论支撑。

一、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分类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源分配通过交换方式实现。从最初的生产要素到最终的产品,资源经历了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产品部门,在每一部门资源实现了增值,当产品最终成为商品时,资源的价值最终实现。这一过程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第一种基础功能:资源的跨部门分配。资源跨部门配置满足“边际法则”:在产品市场,个人在各类产品花费的资金满足单位价格的边际效用相等;在生产上,厂商雇佣各种要素满足的法则是单位要素成本的边际产出相等原则。一般意义上,资源跨部门配置满足资源在流转过程中单位价值比率相等原则。资源跨部门分配的实现途径为各类产品市场,因此要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跨部门配置作用,需要各类不同产品市场的参与。我国改革开放36年以来,出现一系列新型产品市场,极大丰富和发挥了市场的资源跨部门配置功能。

市场经济的第二种资源配置功能为资源的跨期配置功能。在市场经济中,资源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需要市场来调节使得资源实现跨期配置。资源跨期配置结合产权处置,就使得资源能够被跨地区处置和分配,实现资源的高效流动。资源跨期配置满足的法则为不同时间点上单位资源价格的边际价值相等原则,不同时点资源的价格不同,这之间存在利率,今天的资源相对于明天等量资源价格为合成利率。一般而言,资源都会增殖,于是利率都大于零,而增殖是通过将资源再经历跨部门配置实现,因此资源跨期配置与跨部门配置总是结合一起,加快了资源跨部门配置进度。资源跨期配置实现途径是各类金融市场,因此要加跨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正确发挥资源跨期配置功能,建立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各类金融市场。

市场经济的第三种资源配置功能是资源的跨状态配置。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受到各种随机冲击,为了平滑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连续性,于是呼唤有这样一种机构存在,使得不同状态下资源的配置有连续性。通过在好状态时节流资源以补充不好状态时的资源不足,这就是资源的跨状态配置。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资源跨状态配置存在已久,资源跨状态配置的实现途径是保险市场,资源跨状态配置满足的法则是单位状态价格下资源的边际价值相等。各类保险机构在市场中收集了大量的资源,它需要增殖,而实现的途径就是通过资源跨期配置,因此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天然联系一起,以至于现代保险机构都可以视为金融机构。发挥保险市场作用,不但实现经济个体的资源配置平滑,在社会主义国家,资源的跨状态配置还有调节贫富差距作用,实现社会公平的功能。因此正确发挥资源跨状态配置功能,在平滑经济个体资源配置同时,结合资源的跨期配置,将进一步促进资源跨部门配置,实现经济高速发展。

现实的市场经济各类配置都是以上三种基础配置的组合,资源的跨部门配置是资源分配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积累的唯一途径;资源跨期配置的效果依赖于与跨部门配置结合的程度,因此金融资产需要高度结合实体资产,才能实现经济有效发展;而资源跨状态配置在兼顾效率的同时,考虑了社会公平问题,它与跨期配置结合,增加了资源跨期配置手段,进一步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因此当一个经济体正确发挥市场经济上述资源配置基础功能,这个经济体将是高速发展状态,并且还维持一定的社会公平。

二、     我国下一步经济改革思考

通过以上关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讨论,我们简要复述36年以来的经济改革事实,以此分析我国在经济改革的历程中,发挥市场经济的何种资源配置功能。我国的改革始于上世纪八零年代的“价格双轨制”,通过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两套机制,培育产品市场,为资源的跨部门配置建立基础。九零年代的国企改革提出“股份制”,尝试引入市场经济的资源跨期配置作用,结合实体资本,实现资源跨期配置与跨部门配置结合。然而金融市场的引入缺乏必要的经验,尤其在我国长期资本市场封闭运行的情况下,我国的大多金融机构缺乏严格的风险管控能力。积累至今,我国的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不是很密切,没有充分发挥资源跨期配置带动资源跨部门配置的引擎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原有的市场资源配置体系并不完整,并且在资源跨部门配置上还没能充分发挥,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这段时期我国采用大规模政府投资带动经济增长,以此作为经济增长推动力,但是收效也不是很明显。总结36年以来的经济改革事实,我国主要发挥了市场的资源跨部门配置作用,包括对各类要素资源的使用,促成了我国36年以来的高速增长奇迹;部分发挥了资源的跨期配置功能,但作用有限;很少发挥资源的跨状态配置功能。在三种资源配置功能结合上,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没有很好地实现,因此下一步经济改革应着重放在疏通资源流通中的各类环节,着重发展资源的跨期和跨状态配置功能,注重三种基本资源配置的结合。

第一继续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跨部门配置功能,着力疏导资源在各部门的流通环节,使得资源实现无障碍流转。经济发展的一切成果都将通过这种配置方式实现,因此要促进经济发展,还需要在资源跨部门配置中将各个部门加强。在生产部门,要大量引入技术进步;在流通部门要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在产品部门要实现多渠道的市场途径。尤其我国改革36年以来,以外贸出口实现资源的最终价值为主,下一步改革中,我们也要不断扩大内需市场,以多渠道方式实现资源的终极价值,提高国民福利。

第二全面发挥资源的跨期配置功能,资源的跨期配置功能使得资源的获得渠道增多,并使得人类生产的成果能够更大范围共享。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资源的跨期配置是国民财富加速积累的引擎,因此正确发挥资源跨期配置就是建立各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带动全球资源助推中国发展。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的重要举措,以此倒逼内地金融机构加快改革步伐。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施政主张,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2点尤其引起笔者关注:一是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二是确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主要目的在于使各项经济改革制度快速高效执行,避免既得利益者的阻拦。而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表明中国决策层已经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意识到下一步应该发挥市场经济的跨期配置功能。

第三正确发挥资源跨状态配置功能,并以此结合现代金融市场,共同助推资源跨部门配置,为我国经济发展再建引擎。同时关注各类社会不平等现象,着重通过市场的手段消除经济冲击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在有能力的情况下,结合政府资源,部分减弱由禀赋差异带来的不平等现象。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