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2016两会笔谈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王曙光:农村金融深化与乡村治理变革

发布时间:2018-06-29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和深化是“十三五”时期推动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措施。中国农村金融近十年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格局,为农村发展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然而,农村金融深化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只有从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广远的维度去理解农村金融深化的历史进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农村金融深化的路径选择、路径依赖和未来趋势。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跳出农村金融,才能更清楚地洞察农村金融问题,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也许认识到以下三点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必须把农村金融视为整个中国工业化进程和赶超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工业化的初期和迅猛推进期,农村金融的惟一使命便是为中国迅速而大规模的工业化提供庞大的金融剩余。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到本世纪初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农村金融体系一直担当着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资金支持的角色,也正因为如此,农村才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资金净流出。尽管关注农村发展、提高农业绩效、提升农民福利一直是新中国的内在目标与基本国策之一,但是在这个迅猛但又极度依赖内部积累的工业化进程之中,农村贡献金融剩余和其他剩余就成为一种历史使命和历史宿命,因为工业化和赶超是新中国的“大仁政”。这个历史进程所赋予的农村金融的历史使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新中国前五十年历史中诸多的纠结、摇摆、反复、权衡,都难以改变这一历史宿命。然而当历史前进到二十一世纪,当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历史阶段,农村金融的角色才发生了历史性的颠覆。在工业化后期,与效率相比,公平更得到关注;与工业化速度相比,民生和幸福更值得关注;与国家积累相比,区域平衡和城乡一体更值得关注。也就是说,在工业化后期,国家的整体目标函数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农村发展、农民福祉、农村反贫困更成为国家首先关注的目标,而且越是到工业化后期乃至于后工业化时期,这种目标函数的逆转和颠覆就越是明显。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资金向农村回流,诸多要素和政策开始倾斜于农村,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取决于某个决策者的同情和善心,而是决定于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与这个历史大背景相比,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所以我们才看到,在近十年来,农村金融变革的速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以往半个世纪,农村金融深化和发展真正进入了黄金时代。在工业化后期,如果不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解决好农村金融问题,就难以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就难以解决农村发展和农民福利问题,就难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就难以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就难以解决中国的社会公平公正和谐问题,从而也就难以解决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

我们必须把农村金融深化进程视为中国整个金融自由化、金融民主化和金融普惠化进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农村金融深化与制度变革,是中国整个金融体系市场化变革的一个缩影,它受制于整个金融自由化进程,尤其受制于利率自由化、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金融管制放松的历史进程。当前,金融民主化和金融普惠化浪潮汹涌澎湃,这个浪潮被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金融制度变革两股力量所裹挟,正在对中国金融体系进行革命性的重塑。在这个历史进程中,金融体系的内部结构逐步完善,逐步由不完全竞争转化为较为完全的竞争,逐步由不自由的定价转化为较为自由的定价,逐步由政府管制色彩强烈的运营模式转化为市场化的运营模式,逐步由准政府的内部治理结构转化为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农村金融当然也经受了这个革命性的洗礼。金融自由化既带来了变革,也带来了风险,带来了更为严酷的竞争。而金融普惠化和金融民主化则把金融资源的配置权更加倾斜于基层,倾斜于弱势群体,倾斜于社会大众,而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金融民主化和金融普惠化既是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体系竞争加剧导致金融服务下沉的必然后果,也是金融体系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果。

我们必须把农村金融视为整个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变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说到底,农村金融所涉及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而农村资源配置的模式和机制受制于整个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治理变革的历史进程。一个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结构涣散混乱、内部政治治理效率低下、基层组织疲软无力的农村,是很难为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提供有效保障的。农村金融的迅猛发展,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治理以及道德文化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清晰的张力,乡村治理的涣散和乡村文化的凋敝使得农村失去了传统农村的内在凝聚力,失去了诚信文化的伦理基础,失去了熟人社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机制。所以,如果不从整个乡村治理和农村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农村金融,如果不努力为农村金融营造一个宏观的经济社会和道德文化环境,仅仅陷在农村金融中谈农村金融,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

无可置疑地,中国农村金融正迎来一个黄金时代,一个战略机遇期。未来的农村金融体系必然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层次市场共同构建、多元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共同支撑的体系。当前,农信社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正在深化之中,农行和邮储银行对农村发展的支持正在加大力度和拓宽深度,农发行和国开行作为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正在以更积极的心态介入到农村和农业转型之中,民间资本和供销社体系早已在农村金融领域放手布局——所有这些都表明,农村金融体系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但农村金融在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变革频繁激荡的时刻,也迎来了一个危机频发期,对此,所有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有极其清醒的认识并作出及时的战略因应。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