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2017两会笔谈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两会笔谈】许云霄: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强化政府受托责任

发布时间:2017-03-09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政府预算就是受公众委托、理公共之财。预算作为“贴着价格标签的政府计划”,是政府服务于公众的具体表现,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直接载体。从本质上讲,政府预算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以增进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为宗旨,强调公共性、公幵性。因此,在预算分配上要体现公众利益,为公众负责,强化政府受托责任,从根本上解决好“钱为谁花”的问题,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以公共财政做保障,增进预算合理安排,提高预算绩效、提高预算决策科学性,实现财政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公共财政要求财政支出管理应以社会公众的真实公共服务需求为根本目标,强调结果导向,从原来关注预算运作过程的控制与监督,转到更多或主要关注预算活动的结果,更有效更精准地为公众服务,提高预算开支效果,缩小财政资源有限性和公共服务无限性之间的差距。

发达国家预算管理改革往往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和部门权责的划分,预算绩效管理本质上是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明确的权责划分和科学合理的程序设计是必要的前提和内容。美国是世界上较早提出绩效预算并不断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建立了一套由政府服务目标决定服务项目和财政资源配置的预算制度,形成了较完备的绩效预算体系。在绩效预算管理方面,美国推出了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以法律制度作为实施绩效预算的先导,美国先后出台了《政府绩效成果法案》和《总统管理议程》两项主要的制度性法规,使之成为绩效预算的主要框架支撑。《政府绩效成果法案》规定,所有联邦政府机构必须根据部门使命提交战略规划,编制年度绩效计划,设立明确的绩效目标,使各部门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相对应,提供相关绩效信息,并制定一套能综合反映部门业绩、便于考评的绩效指标,以解决“项目目标表述不充分和项目的绩效信息不足”的问题。法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定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编制绩效预算,提交绩效报告,对实际绩效结果与年度绩效目标进行比较,加强绩效评价,以强化预算责任,提高政府部门的产出绩效。近年来奥巴马政府更加加强绩效信息的运用与公幵,就绩效信息的利用、沟通和问题解决机制制定了三大“相互强化型”的绩效管理战略,提出了利用绩效信息引导、学习并改善结果导向,实现更好的结果和透明度,进一步加强推进绩效信息公幵的措施。

借鉴国内外绩效改革的经验教训,我国政府预算绩效改革设立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强化中央各部门的绩效观念,提高对绩效理念、绩效管理的认识;二是通过初期试点,建立绩效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三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对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的了解,促进部门的"成本效益"观念;四是提高预算透明度,初期试点将评价结果在部门内部公开,接受监督,提高部门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增强预算决策科学化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树立绩效导向,围绕绩效目标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做好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有利于财政部门从资源配置层面优化支出结构,“为决策者在审议服务优先次序和有限资源时提供信息,从而帮助我们在公共服务中创造价值。”以绩效因素作为资金合理分配的依据,增强预算资源与部门绩效间的联系,实现财政部门管理的“资金链”与主管部门管理的“项目链”的进一步吻合,有利于促进部门和单位不断完善项目管理,改进管理流程与制度,加强对使用资金的监督,不断提高理财水平,增强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绩效。特别是通过设立指向性明确的绩效目标,细化可衡量的绩效指标,审核目标进而测算资金需求,据此编制支出预算,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进一步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针对性,确保财政资金向最急需、最有效、最重要的领域倾斜,增强预算支出决策的科学化。

二、强化部门支出责任意识

通过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尤其是大力开展绩效评价,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的预算管理理念逐渐转变,以绩效为目标、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理念正逐步形成。预算部门开始重视财政支出绩效问题,重视支出的责任和成本,“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效益”的现象有所改变,“重绩效、讲绩效”的预算管理新理念逐步树立。在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下,要求预算编制设定明确可衡量的绩效目标,使预算部门和单位更清楚地定位于预期实现的产出及效果,了解财政支出所要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促进部门职能和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预算执行完成后要进行绩效评价,用以考核预期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和取得的成效,促使部门更加重视预算执行的产出及结果;绩效评价形成的结果要进行反馈与报告,督促部门改进不足和完善预算管理,并建立与度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强化部门及单位的自我约束意识、责任意识。

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预算绩效管理由简单的事后评价逐步转向预算资金使用全过程、多方位的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管理各环节,提高了绩效管理质量,进一步改善了财政管理。通过预算绩效目标设立和绩效评价,促使预算部门科学合理申报预算资金,减少财政资金的无序使用和重复浪费现象,节约了财政资金,缓解了财政收支的矛盾;建立绩效运行监控机制,对绩效目标进行适时跟踪,加强支出绩效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确保预算资金在既定支出范围和轨道内运行,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提高了预算支出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加强绩效评价及其结果应用,有利于发现部门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改善预算管理部门内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提高政府透明度,强化政府受托责任

政府通过建立绩效报告机制、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整改机制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被评价单位并督促其整改落实,实现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有机结合,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向政府和人大报告,并对相关结果进行公布,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加强对政府活动的监督,促进各级政府部门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体现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的要求,强化政府受托责任,推进高效、透明政府的建设。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