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2017两会笔谈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两会笔谈】陈凯: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必须强调两个要点

发布时间:2017-03-10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部分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Long Term Care Insurance, LTC Insurance)试点,力争在“十三五”期间能够构建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框架。的确,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家庭小型化的进程使得人们生活方式和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在逐步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家庭护理费用的增加,以及护理人员需求的增加。尤其是在我国“未富先老”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老龄人口的长期护理问题至关重要。

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长期护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各个国家根据自己国情的不同都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其中长期护理保险是一些国家采用的措施之一。虽然在覆盖群体、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上有所不同,但不同制度的核心都是利用保险的方式来解决长期护理所产生的费用问题。例如,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的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由于失能老人数量的增加和家庭少子化程度的加剧,使得日本家庭的老年人口独居比例加大,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日渐严重。日本最初将长期护理费用纳入到了医疗保险体系中,但高额的护理费用和较长的护理时间严重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为了解决护理费用的问题,日本政府在1994年提出建立一个新的独立的社会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一制度覆盖了日本所有65岁以上老年人和40岁至64岁参加了医疗保险的人群,其保险待遇支付则是采用为需要长期护理的参保人提供护理服务的形式,绝大部分的护理费用通过保险预算进行支付。这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日本的老年人提供了长期护理服务,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得到了大多人的认同。当然日本的国情与我国略有不同,其制度设计经验只能作为参考。

从去年开始,上海、广州、青岛等15个城市被列入了长期护理保险的首批试点范围,其中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实施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攒了一定的经验。但目前运行时间尚短,成效很难评估。但个人认为未来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必须强调两个重点:

一、政府需要在长期护理保险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国际经验来看,部分国家建立了由国家主导的强制性护理保险制度,而另外一些国家则交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这两者各有利弊。通过商业保险公司运营可以利用其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为被保险人提供更专业的经办服务和护理服务。同时,商业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较为雄厚,在产品类型设计上也会更丰富,从而可以满足更多样化的护理服务需求。这些都是商业保险公司运营带来的优势,但是也要注意到商业保险公司逐利性的特点。在我国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下,绝对不能简简单单地依赖商业保险公司来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政府一定要在其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发挥重要作用。长期护理保险的核心是要为大多数的人提供社会化和职业化的护理服务,并且需要尽可能的保障社会整体的公平性。这就使得长期护理保险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甚至一些社会保险。一般的保险中“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是仅有的两个角色,而长期护理保险中除了这两个角色外,护理服务机构、护理等级评估机构、护理资金管理机构等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可或缺。没有优秀的护理服务、公正的护理等级评估、良好的资金管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不可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而政府的作用就应该是建立规则,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串联起来,明确自身引导者、协调者、监督者和支持者的定位。在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及财政支持,来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当然,商业保险公司也需要发挥自己专业性的特点,设计好产品,管理好资金,并提供优质的长期护理服务。

二、要完善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长期护理保险只是一个单一的产品,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手段之一。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完善我国整体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险中不覆盖护理保障的项目,一些城市从去年或今年开始试点,但尚未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社会护理保障体系。我国目前社区和机构所提供的长期护理服务严重不足,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渐提高的老龄人口比例,这一问题显得更加严峻。因此,需要尽快增加我国长期护理服务的数量并提高质量。只有以一套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作为基础,才能让长期护理保险有用武之地。另外,由于我国的家庭观念根深蒂固,未来我国老年护理趋势将会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辅助,机构养老补充的方式发展。因此,在构建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时,要鼓励采用家庭护理,将机构护理作为次选,甚至是最后的选择。这样既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居民的养老习惯,也可以减轻机构护理的压力,增加机构护理的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总之,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这对我国而言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加之我国的经济环境和人口环境都比较特殊,不能简单盲从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做好长期护理保险的顶层设计,完善长期保障体系;如何进一步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保证其可持续性才是关键,这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