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2018两会笔谈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两会”笔谈】宋芳秀:金融去杠杆的治本之策是继续深化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

发布时间:2018-03-22

宋芳秀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sfx@pku.edu.cn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当前我国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要标本兼治,有效消除风险隐患。”这意味着2018年仍然是防控金融风险的关键年。金融风险的源头是金融杠杆,近几年来监管层陆续出台了多项治理金融杠杆的政策措施,去杠杆工作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并进入了稳杠杆和逐步调降杠杆阶段,标本兼治成为下一阶段去杠杆工作的重要目标。

要寻求金融去杠杆的标本兼治之策,首先应对我国金融杠杆的成因追根溯源。从金融行业自身的特点来看,金融企业本质上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的盈利机构,增大杠杆、扩充资产规模以实现更高的盈利是它们的天然冲动,宽松的货币和金融环境、相对滞后的监管又从外部为金融杠杆的增大提供了温床。在这样的背景下,债券代持、委外投资、多层嵌套等“创新”业务层出不穷,隔夜质押式回购、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的规模飙升,不仅导致信用规模迅速扩张,还形成了冗长交错的同业链条,增大了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以上描述的是一般的金融杠杆形成过程,一行三会已联手采取了多项措施,如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紧缩货币环境,通过宏观审慎监管(MPA)直接控制金融机构的规模扩张,通过收窄利差、抬高负债成本从负债端倒逼市场去杠杆,通过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与规范杠杆率从资产端去杠杆等,目前去杠杆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的金融杠杆和其他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其深层次成因远在金融行业之外。首先,从金融加杠杆的底层资产的性质来看,资金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金融杠杆的背后隐藏着财政体制和实体经济失衡的问题。过去十余年,我国的制造业投资持续低迷,房地产业却在土地财政和高利润率的推动下迅猛发展,相对制造业而言,房地产业更容易吸引银行资金,这一方面直接和间接影响了制造业的生存环境及获取资金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大了房地产业自身的杠杆和风险。在房地产投资迅速增加的同时,地方基建投资高歌猛进,地方政府债务猛增。近年来的地方债务置换、三四线房地产去库存等措施成功化解了部分。

其次,从金融加杠杆的实体经济对象——微观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来看,国有性质企业的负债占据绝大部分。这说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痼疾——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政府在资金配置领域通过财政和政策性银行直接提供补贴,或通过资本市场、不良资产救助、债转股等方式间接补贴企业。政府的隐性担保降低了企业面临困境时的成本,是导致企业预算软约束和负债冲动的主要原因。部分获得资金的企业将部分资金投入金融市场以赚取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实体经济领域的资金缺血现象,加剧了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之间的失衡,也为银行业的金融空转提供了资金供给,为金融杠杆的增大提供了便利。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杠杆的增大不仅有金融层面的原因,还有财税体制、货币制度、实体经济等层面的原因,各层面的因素叠加在一起,有时还会互相强化,形成一个复杂难解的连环。因此,只在金融领域采取措施不足以解决我国的高杠杆难题,去金融杠杆的治本之策是深化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改革,具体而言,应致力于在以下几个层面采取措施:

一是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透明性。一方面,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该保持独立性,确保货币政策的目标着眼于物价水平的稳定,并尽可能淡化经济增长目标,防止为了促增长或保增长而形成过度宽松的、可以滋生金融杠杆的货币环境;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应加强和金融市场的沟通,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使金融机构和个人形成对货币政策的稳定预期,从而降低政策的实施带来的市场冲击,有助于平稳降杠杆目标的实现。

二是进一步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改变目前依靠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作为主要收入的地方财政现状,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财政难题。今年两会公布了国税地税机构合并的改革方案,这一举措为下一步的财税改革奠定了基础,将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和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

三是提高实体经济回报率,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防止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和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理顺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实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将金融业内空转的资金吸引到实体经济领域,实现经济和金融的良性循环,也可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为金融降杠杆提供更大的腾挪空间。

四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资金配置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这也是深化经济和金融改革的关键之举。一方面,政府应尽量减少对资金配置的行政性干预,使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地方,并营造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应尽量减少隐性担保,提高企业面对财务困境时的成本,降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程度和负债冲动。

综上所述,仅关注或过度关注金融领域自身的调整无异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高杠杆问题。从长期来看,唯有协调推进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的各项改革,才能使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降低金融空转程度,实现平稳降杠杆的目标。


附:作者简介

宋芳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货币理论与政策、资产定价。已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了多项课题研究。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