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2019两会笔谈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两会笔谈·2019】岳鸿飞 | 高质量发展小镇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9-03-22

小镇经济,作为从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经济模式,近年来备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且多次成为两会的热点议题。2017年,“特色小镇”首次被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工作。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城乡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正在加快形成,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区域优势互补,促进城乡融合仍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其功能与作用直指小镇经济。

”小镇经济“起源于浙江杭州的云栖特色小镇。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建设作出批示时指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大有意义。着眼培育小镇经济的思路,对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具有启发”。此后国务院在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2016年,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截止到2018年底,住建部已先后两批公布了403个特色小镇试点名单,加上各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数量超过2000多个。

发展小镇经济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时代发展,更是把握客观规律,抓住当前国家重大发展机遇期的有力抓手。与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相比,小镇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

首先,小镇经济适应中国经济增长的总量与结构要求。伴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小镇经济无疑成为我国未来拉动投资与消费需求的重要增长极。有学者估计,一个特色小镇的平均投资规模约为50亿,若按住建筑规划规划的1000个特色小镇计算,将产生5万亿的投资拉动需求。在各大城市建设几近饱和的同时,小镇的建设无疑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高地;另一方面,相比于乡域经济或县域经济而言,小镇经济将更多地面向城市人群,经济溢出效益与消费潜力巨大。小镇经济除具有总量庞大的特征外,另一重要特征就是星罗棋布的小镇呈多点拉动的空间布局,其在地理分布上相对均衡。有研究表明,从当前的建设布局看,我国特色小镇的分布密度为0.418个/万平方千米,呈现凝聚型分布格局,且区域均衡程度较高,这将充分有利于区域经济间的平衡与协调增长。

其次,发展小镇经济是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发展的共同需求。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稳步提速,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9.58%,且正处在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特色小镇和小镇经济的发展极大满足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随着小镇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开始出现了一种有趣的“逆城市化”现象,既部分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出现明显的溢出和迁移态势。理论上讲,只有当城镇化率达到70%或更高时,才有可能出现“逆城市”现象。我国的城市化率虽然在整体上尚未达到这一水平,但在部分地区却已达到这一比例。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率已超过80%,“逆城市化现象”已相对明显。特别是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多城市居民希望从自然生态中寻求自然的健康和精神效用,小镇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民回归自然的生活需要。

再次,发展小镇经济是解决城市问题和农村振兴的需要。长期以来,统筹城乡间的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注的重大问题。小镇经济的发展上通城市下接乡村,这使得其在城乡要素互补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很多小镇建设以产业集聚为依托,例如杭州的互联网小镇,北京的基金小镇、海宁的皮革时尚小镇等,这些特色小镇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产业发展的集聚效益;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空间不足问题,降低了企业的发展运行成本。乡村振兴是我国未来国家发展的重大任务,小镇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乡镇收入的重要基石。住建部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第一批127个特色小镇建设累计新增企业就业人口10万人,平均每个小镇新增工作岗位近80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小镇经济对产业和农村发展的带动效益十分显著。

 小镇经济的发展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总体需求,但是近年来,在小镇建设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小镇建设与其功能定位背道而驰。几个典型的问题包括:首先,当前很多的小镇在规划和建设中“重生产而轻生活”,城镇生活功能与配套严重不足,使得很多小镇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现象;第二,企业的参与度和市场要素的充沛度严重不足,造成小镇发展低效率;第三,小镇规划与建设的同质性严重,特色小镇缺乏特色;第四,很多地方的小镇建设发展思维老旧,“跑马圈地”后又回到了大肆发展房地产的老路,造成大量的房屋闲置,使小镇经济严重走样。

以高质量的发展理念指导小镇经济的建设是发挥小镇经济战略作用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要实现小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统一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纵观国外各知名的特色小镇,其建设与发展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和沉淀,绝非短时间的集中建造。特色小镇的发展虽然需要一定引导,但其本质仍是小城市的建设,应当遵守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城”与“市”的关系要求其发展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人气”的培养,不可一日成名,需要久久为功。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把特色小镇的建设当做一项政绩工程来做,企图短期见效,这严重违背了小镇经济需要涵养和积淀的建设规律。

第二,市场需求是掌控小镇开发节奏的唯一尺度,而并非市政规划。小镇的建设发展需要科学准确地把控其开发建设节奏,由小极大,循序渐进,并为后续的发展甚至转型留出空间。而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以政府的市政建设规划为最终蓝本,完全按照预期的设计规模一次性建设到位,容易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即便规划和设计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但未来发展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很难被充分评估。因此,小镇建设规模甚至建设方向都需要以市场的实际需要为唯一尺度,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控制开发节奏,政府只是起引导和支撑作用。

第三,产业是小镇经济的重要依托,但“人”才是小镇的核心。当前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绝大多数以产业集聚为特征,产业上下游配套紧密,要素集聚效益显著,但与之对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活的配套设施缺失甚至严重不足。小镇发展的根本前提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美国硅谷的高科技小镇,瑞士朗根塔尔的纺织产业小镇,法国格拉斯的香水小镇,意大利穆拉诺的手工艺小镇等国外典型的产业特色小镇,虽都以产业为特色闻名于世,但其城市配套和生活设施均与产业同步发展,这也是其经久不衰的关键。因此,以人为本、使小镇宜业宜居才是根基,警防将特色小镇变异为产业园区。

第四,千镇千面的特色是小镇发展的魅力所在,有别于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小镇的价值。当前我国很多的小镇规划千篇一律,未能真正挖掘本地特色,有的地方盲目跟风,追求概念,大上人造景观,使得原本的特征变得黯然失色。小镇经济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在于小镇的差异特色及其不可复制性,只有充分挖掘小镇特色,才能充分发挥小镇经济的潜力与市场价值。小镇经济承载了人们对自然环境与人文底蕴的向往,是人们在新时代需求升级的具体体现,小镇的发展越与城市拉开差异,其价值也将愈发得到发展。

 

岳鸿飞

 
 
 

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上海经济研究》、《财经科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绿色经济、产业与区域发展、PPP研究等。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